主站: 七葉佛教中心  支持書舍的建設: 請點這裡  書本報錯: 留言板
你好,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
背景:
閱讀書籍 - 佛國之旅 聖嚴法師著

佛國之旅 聖嚴法師著

二七、那爛陀大學

[日期:2010-07-23] 來源:網絡轉載  作者: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,請按

  二七、那爛陀大學

  那爛陀的梵文是Nālandā,在中印度王舍城的北方七英里處,它是西元第五世紀初由笈多王朝的帝日王(Śakrāditya)為北印度的僧曷羅在槃社(Rājavaṃśa)所創建的,爾後歷代君王屢次增建,不久便成印度佛教史上最繁榮的大寺院。玄奘三藏《大唐西域記》卷九「摩揭陀國」的條下說︰那爛陀的意思是施無厭,因為傳說此寺南面有一個池塘,池中有龍,名那爛陀,由此得名。這個地方在佛陀時代叫菴摩羅園,有五百個商人以十億金錢買來供養佛陀。佛在此說法三個月,那些商人也證聖果。佛涅槃後,帝日王建寺於此。在《宋高僧傳》卷三「唐寂默傳」記載說︰中天竺的摩揭陀國那爛陀寺周圍四十八里,有九寺一門,是九位天王所造。義淨三藏(西元六三五─七一三年)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》卷上的「慧輪傳」中記載︰

  大覺寺東北行七驛許至那爛陀寺。乃是古王室利鑠羯羅昳底,為北天苾芻曷羅社槃所造。此寺初基纔餘方堵。其後代國王苗裔相承造製宏壯,則贍部洲中當今無以加也。軌模不可具述,但且略敘區寰耳。然其寺形畟方如域,四面直簷長廊遍匝,皆是塼室。重疊三層,層高丈餘。橫梁板闐本無椽瓦,用塼平覆。寺背正直,隨意旋往,其房後壁即為外面也。壘塼峻峭高三四丈,上作人頭,高共人等。其僧房也面有九焉。一一房中可方丈許,後面通窗戶向簷矣。其門既高,唯安一扇,皆相瞻望不許安簾,出外平觀四面皆覩,互相檢察寧容片私。於一角頭作閣道還往,寺上四角各為塼堂,多聞大德而住於此。寺門西向,飛閣凌虛。雕刻奇形,妙盡工飾。其門乃與房相連。元不別作。但前出兩步,齊安四柱。其門雖非過大,實乃裝架彌堅。每至食時,重關返閉。既是聖教,意在防私。寺內之地方三十步許,皆以塼砌,小者或七步或五步耳。凡所覆屋脊上簷前房內之地,並用塼屑如桃棗大,和雜粘泥以杵平築。用疆石灰,雜以麻[卄/觔]并油及麻滓爛皮之屬,浸漬多日,泥於塼地之上,覆以青草。經三數日,看其欲乾,重以滑石揩拭,拂赤土汁或丹朱之類,後以油塗,鮮澄若鏡。其堂殿階陛悉皆如此。一作已後縱人踐蹋,動經一二十載曾不圮磔,不同石灰,水沾便脫。如斯等類乃有八寺。上皆平通,規矩相似。於寺東面西取房,或一或三,用安尊像。或可即於此面前出多少,別起臺觀為佛殿矣。

  

  ▲那爛陀大學全景。

  在《大唐西域記》卷九中又說到,除了最早的伽藍之外,南面、東面、北面及西面各有歷代君王增加的建築。五印度的僧人,萬里雲集,裡面有許多重重樓閣,並把各大寺院的周圍所建牆垣圍起,使整個環境成為一體,只設一個大門。又說︰在伽藍之西,有一大精舍,傳說是如來三月說法之處,精舍以前有一觀自在菩薩立像,而精舍的高度有三百餘尺,東面牆外有一佛的銅質立像,高八十餘尺。

  

  ▲那爛陀大學內被回教徒破壞的佛像。

  從以上的資料可以知道,在玄奘、慧輪和義淨三位三藏法師的時代,那爛陀寺規模之大,建築之雄偉莊嚴和範圍之遼闊。所謂九寺一門、八十伽藍、周圍四十八里等,都是讓我們非常嚮往的盛況。它經過笈多王朝六位帝王的不斷經營而成為印度佛教的重鎮。玄奘三藏西遊印度之時,正好是其第六位君主戒日王的時代。根據西藏的傳說,無著和世親菩薩都曾在那爛陀寺弘揚佛法,這在漢譯的資料中沒有記載。在漢文記載中所見,成為那爛陀寺住持的大德高僧,先後有德慧、護法、護月、堅慧、光友、勝友、智月、戒賢、智光、月稱、達摩鞠多等諸大論師。玄奘三藏是我國知有此寺的第一人,並在此寺大振聲名。其次有義淨、道琳、玄照、道生、安道、智宏、道希、無行等人到此求學。來我國弘法的印度僧人之中,例如波羅頗迦羅密多羅、地婆訶羅、善無畏、金剛智、般剌若等,也都曾在此寺求學。

  從西元第八世紀初開始,笈多王朝沒落,印度教逐漸復興。那爛陀寺也就衰落了下來。波羅王朝興起之後,曾對那爛陀寺作了若干的保護,如今所見的該寺廢墟,大概是曾被保護的遺址。其他的可能早已被印度教及回教的王朝所毀滅。不過到了我國宋太宗淳化二年(西元九九一年),還有那爛陀寺的學僧補陀吃多帶著佛的舍利和梵文經典來到中國。元朝晉宗泰定初年(西元一三二四年),還有從該寺的僧侶律賢出家的提納薄陀到中國。可見那爛陀寺直到西元十四世紀前半葉還未完全消失。它的全部毀滅應該是在回教王朝全面統治印度之後。

  根據一般學者們的推論,那爛陀寺的毀滅大約在波羅王朝末期之後。我們在那爛陀寺現在的遺址中,還看到若干佛像的雕刻,但面部多半已被回教軍隊打爛,只能從其坐姿、排列的位次和服飾來判斷它是什麼佛像、什麼菩薩像或什麼羅漢像。

  那爛陀寺,當地稱為那爛陀大學,我們到達之後,有幾位服務人員帶領我們進入大門,再登上主要建築物的基臺中心,可以看到右後角的舍利弗紀念塔的遺跡,也可以看到四周大小僧房和講堂的基腳,都是由大塊的紅磚砌成,顏色非常古樸,排列極其整齊,配置也很緊密,東西南北雖然設有許多高低大小不同的建築物基礎,但是彼此連接,頗有一氣呵成之勢。由此不難想像,當年曾有上千的教授和上萬的學生在此分作瑜伽、中觀、真言密教等各派的研究學習,弘揚大乘佛法,它應該是佛教史上最早的綜合性的大學。到目前為止,還沒有一個佛教的學府能超過這樣的規模,可惜印度當代的那爛陀大學,設立在另一個地方,此地的舊址僅供朝聖者憑弔。

  

  ▲那爛陀大學內舍利弗紀念塔。

  印度的導遊人員一次又一次地向我們介紹玄奘三藏曾在此地留學、講學,並且名留千古,印度人永遠懷念他,可惜我們已不知道那個是玄奘三藏曾經住過的房間。倒是他們確定舍利弗的紀念塔是真的,所以我們登上了紀念塔的遺址頂端,那該是那爛陀寺最高的一處遺跡,據說舍利弗尊者出生於此,也涅槃於此,所以也埋骨於此。我們不知道這裡是不是舍利弗的舍利保存之處,但是既然舍利弗是智慧第一,而那爛陀寺更是傳播佛陀智慧的最高學府,為了感恩佛陀的智慧,也應該對舍利弗的遺跡,致無上的敬意。所以從看守該寺的工作人員手上買了幾朵紙做的黃花,在塔上奉獻,並率領幾位團員頂禮三拜。

  中國的佛教徒無一不知《阿彌陀經》,而《阿彌陀經》中的主要說法對象就是舍利弗尊者,所以到了塔上感到非常親切。我在塔上向四周瞭望,那爛陀寺的景觀一覽無遺,導遊人員又告訴我,目前發現到的遺跡,僅僅是古典記載中的十分之一,其他的十分之九究竟在那裡,迄今尚未發現,也許埋在附近的地下,等待考古學家們繼續努力發掘,或者早已被後來的各個外道王朝全部拆除了。

  

  ▲那爛陀大學之僧房遺基。

  遺跡的發掘對於古代文化的存續和保留是有用的,讓後人瞻仰古聖先賢所留下的遺跡,也很富於教育意義,但是對於佛教的實質而言,如何能夠中興那爛陀的昔日舊貌,和推廣那爛陀大學對於佛法弘揚的功績,那才是更重要的事,可惜這次因為時間太少,未能去訪問現代化的那爛陀大學。

  我們在寺內拍了不少照片,雖然各處聖地都不准錄影,只准拍照,但只要給錢就會讓你如願以償。聖地的遊客看來很少,而印度政府也不會撥出太多預算來維護,所以管理人員都希望從旅客身上得到一些額外的收入,感覺上相當討厭。他們幾乎每一個都會伸手要錢,但是仔細觀察之後,實在值得同情。所以導遊人員也說,從一些小地方看雖然會對現在的印度人產生不好的印象,但是就他們的古文化遺跡而言,印度還是值得我們去巡禮訪問。

【書籍目錄】
第1頁:自序 第2頁:一、朝聖與旅遊
第3頁:二、印度朝聖的因緣 第4頁:三、準備工作
第5頁:四、好不容易上了路 第6頁:五、臺北.香港.尼泊爾
第7頁:六、朝聖的首站─尼泊爾 第8頁:七、加德滿都
第9頁:八、阿育王塔 第10頁:九、四眼天神廟
第11頁:一○、活女神 第12頁:一一、巴丹
第13頁:一二、西藏難民營 第14頁:一三、尼泊爾手工藝中心
第15頁:一四、萬佛寺 第16頁:一五、巴德崗
第17頁:一六、恆河上游的虎河 第18頁:一七、西藏難民的喇嘛寺
第19頁:一八、虔慶寺 第20頁:一九、塔里寺
第21頁:二○、意外事件 第22頁:二一、好大的三顆舍利
第23頁:二二、召開護法會幹部會議 第24頁:二三、進入印度之前
第25頁:二四、選購佛書 第26頁:二五、印度的第一站
第27頁:二六、步步生蓮 第28頁:二七、那爛陀大學
第29頁:二八、中國廟和日本旅館 第30頁:二九、迦蘭陀竹園
第31頁:三○、王舍城 第32頁:三一、靈鷲山
第33頁:三二、悟謙法師的大覺寺 第34頁:三三、尼連禪河
第35頁:三四、菩提樹 第36頁:三五、正覺道場
第37頁:三六、佛陀伽耶 第38頁:三七、覺音論師
第39頁:三八、婆羅奈斯 第40頁:三九、恆河沐浴及火葬的宗教信仰
第41頁:四○、恆河日出 第42頁:四一、印度的宗教
第43頁:四二、鹿野苑 第44頁:四三、鹿野苑博物館
第45頁:四四、初轉法輪 第46頁:四五、拘尸那羅
第47頁:四六、涅槃場 第48頁:四七、火化場
第49頁:四八、科拉坡的旅館 第50頁:四九、藍昆尼園
第51頁:五○、舍衛城 第52頁:五一、歷史的祇園精舍
第53頁:五二、今日的祇園精舍 第54頁:五三、印度的中國寺
第55頁:五四、華光寺 第56頁:五五、我是中國比丘
第57頁:五六、斯利那加的動亂 第58頁:五七、朝聖檢討會
第59頁:五八、印度的回教王朝 第60頁:五九、新德里
第61頁:六○、阿格拉的國王套房 第62頁:六一、泰姬瑪哈陵與阿格拉堡
第63頁:六二、德里車站 第64頁:六三、揮別印度
推薦 打印 | 錄入:admin | 閱讀:
相關書籍      
本書評論   查看全部評論 (1)
表情: 表情 姓名: 字數
點評:
       
評論聲明
  •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
  •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- 五戒十善,不要謾罵
  •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
  •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
  •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
第 1 楼
匿名 发表于 2010-12-22 0:10:51
师公悟谦老法师,已于2010年12月8日在香港往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