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站: 七葉佛教中心  支持書舍的建設: 請點這裡  書本報錯: 留言板
你好,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
背景:
閱讀書籍 - 叩鳴集 李炳南老居士著述

叩鳴集 李炳南老居士著述

答辯嘉義真耶穌教的傳單

[日期:2010-12-14] 來源:網友上傳  作者:李炳南老居士著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,請按

答辯嘉義真耶穌教的傳單

記者前辦覺生月刊時,曾與外道及耶教筆戰過數次,查過去的幾次戰禍,皆是由一二處耶教會所無風興波,印傳單,登雜誌,大罵佛教而起。記者雖然起來應戰,也不過是加以辯論及勸告,彼方只要退去,就算罷了,記者向無多一步的進攻。為時無久,以前的刊物尚在,可以查知。當時就有佛教大德,勸止記者學著忍辱,不必與迷惑人一般見識。有人勸止,自是好意,何敢不從。此後凡有異教來罵佛教的,遂即掩耳疾走,裝聾作啞。不料異教看著佛教軟弱好欺,越罵越起勁。有一次屏東的耶教,竟跑到佛教的東山寺裏去,大吹大擂唱洋歌。這次關子嶺大仙寺傳戒,乃是佛教最嚴肅的典制。耶教又率領著徒眾在山門口攔道宣傳耶教,真是踏著人頭頂痾屎。

忍辱固是美德,但在這風俗澆薄的時候,似乎也須加以限度,少微的通權達變。不然的話,反失了慈悲之道。一者是眾生慧命全賴佛法,若一任著波旬來破壞佛法,把眾生的慧命殺盡,這是不是佛子的自了罪過?二者仰面唾天的,唾沬還是落到自己的頭上;迎風揚土的,土還是迷他自己的眼睛。這如送禮與人,人若不受,還歸自己一樣。「欲得不招無間業,莫謗如來正法輪」(無間是地獄名,受種種刑,剎那不住,恐彼不知,特為淺注。)這樣的可憐蟲,若看著他墮落,說到平等慈悲上,那就有違背了,救人一命,勝造七級浮屠,還是幫他的忙為對。三者在此預備反攻鞏固後方的時際,不能無事生非的挑撥離間,再使民族分化。明明今日有宗教聯誼的組織,希望他們顧念大局才好。有這三種理由,似是少加抵抗,使他們畏難而止,這是慈悲方便。所以在本刊創刊辭中,有一條是「和平擁護正法」說明外道無故來罵街,也要加以辯護,這本是武裝和平的預告,誰知他們偏不守和平。

現在嘉義市東門里和平路四四號的真耶穌教會散發了一種傳單,好像聲罪致討的檄文,恨不能把佛教一口消滅了。不知嘉義真耶穌教會為什麼對佛教這樣的仇視?你既稱是宗教,當然就是修道的。記者看你們貴會諸公,不但是無道可修,簡直連普通人情還不懂得。試舉一喻:設有甲乙兩個商店,各撒各的廣告,誇耀各店的貨好,是合理的。若甲或乙的廣告裏,專罵對方的貨物壞,(假冒商標的例外)是否屬法律允許?是否合乎人情?請你答覆一句!再說佛教遷入中國二千來年,因著世間法崇尚忠國孝親的關係,與中國的倫理學一配合,早已似膠入漆,深入人心。後來在文化上開闢了宋明的理學,政治上穩固了多年的邊疆。一提到佛教,差不多都承認是中國宗教。你們嘉義貴會,諒必都是些時髦英豪,傳的又是西洋最盛行的真耶穌教。我們落伍的弱小民族中國佛教徒,早就凡事退避三舍,不敢正眼看視,怕是冒犯天威,你們還是步步緊逼,似是必要把佛教滅掉了才甘心。替你代想,這也不難,只要你們貴會有真好的教義拿出來,勝過佛學,自然佛教會消滅的。若單仗著罵街,是沒用的。

上來說的是人情世故,這再避開佛耶兩家的教義,來討論你們貴會這張傳單。或有人疑惑,為什麼要不談教義,倒要預先聲明,佛家教義對沒有學過的人,無論怎樣善說,恐怕一時也聽不明白,記者還憶到在十三四歲小學生時,曾讀到一句公孫龍「白馬非馬」,兩句老子「聖人不死,大盜不止」,竟悶了好多天,後來求先生講解,那想到先生講今比古,說了一套,弄的更加糊塗了。中國世間法的書,尚且如此,何況佛經多部分奧義是說出世的。古德說,對下等人不可說上等話。儒書上也說過「不可與言而與之言,謂之失言。」這是不談佛家教義的一點。耶家教義,並非嘉義真耶教會一處的專品,耶教的教會派別甚多,自然多有明達之士,不便因著嘉義真耶教會一派胡鬧,反使言語傷眾,記者雖信佛教,更本著慈悲平等不輕不慢的義意,同時也尊重其他宗致,這是不談耶家教義的一點。

你們貴會這張傳單,可分作三類來看:一是對佛經佛制的謬解,如「若非錯了路徑,就必空無所得,徒勞無補,就如和尚們逃入空門,隔絕人世,跑到人跡罕到的深山叢林裏去,過著清淨生活,他以為這樣的修行,就可以『度一切苦厄』『得大解脫』」一段,要先問佛家的修與行兩個字,怎麼講怎麼用?你們硬扯過清淨生活叫修行,那麼猿鶴麋鹿,統在山林裏清淨,不開化的民族,也多住在山裡過生活,這些人物就皆是修行?佛教人修行,有八萬四千法門,卻沒有聽到你們貴會這樣的高論,勸你們貴會不可「強不知以為知」,「未見顏色而言」!「度一切苦厄」是心經上說的「照見五蘊皆空」後得的境界;「解脫」是涅槃之體,又是禪定別稱,如三空,八背捨等,這皆是斷盡見思二惑的事情,更沒聽到過清淨生活,就證了這二句話的果位。說句不客氣的話,你們貴會裏講的這一套,真像賣豆腐的跌了筐,究竟那一塊對那一塊,他人是給你找不清楚的。又解「所感現苦,作償債想,遲早終須還債,不如早還,早釋身累」這一段,「償債想」不錯有這一句話,但是說的已熟現受之果,業已受了,事成過去,只可作如是想。若說「遲早終須還償」那是沒辦法的凡夫,受業力的支配,不得不爾,那知學佛的,就是學的心轉萬法,無論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,皆在我心裏轉變,何況像芥子大的頭上幾層天,腳下一個地球。所謂「夢裏分明有六趣(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道凡夫)覺後空空無大千」。遲早還償,是六道凡夫的事,莫胡亂搬來,向佛頭上著糞!「早釋身累」一句,那裡來的土話冒充佛經,這句話究竟說的是有身為累?或是業為身累?界線不清,不便代為措辭。統合起傳單上的文來看,大概是還了債去身累的意思,若果如此,就是講不通的話,凡夫千劫萬生,無時而不在造業中,舊業未償,新業又來,譬如核生桃,桃內包核,因果連環,怕是還不清的,且也釋不了累,若說神替代還,那只是你們貴會的一家思想罷了。

二是對佛家修行的批評,你們貴會首先發了幾句議論:「救苦的根本方法,無疑地是要脫離罪惡負累,如還債然。」遂接著批評佛家說:「但是佛教的所謂還債,是靠自己的修行,而其結果,是無濟於事,就是對於所造的宿業,他仍然不能從『自悔自改』而消除的,因為靠自己怎樣刻苦修行,對於消除造業是沒有功效的,這樣苦債既無法償還,宿業也不能消除,此佛教所以徒勞無功」這一段須分四層答辯:(1)還債是救苦的根本方法,是你們貴會的教義,佛家未發此講不通的話,休來栽贓!這要清醒的分析,既說還債,又稱救苦,那就是開玩笑了。舉個譬喻,容易明白,殺了人被官府裏捉捕是苦,欠了錢被債權人追逼是苦,一旦殺人的執行了死刑,欠錢的破產賠補了款項,這叫殺人償命,欠債還錢,你若稱賀這兩人是根本救了苦,可真算是幽默極了!(2)批評佛教還債是靠自己修行,結果無濟於事,佛家並無這等思想,與你們貴會辦法不同,前已聲明,實說佛家的立論是「心能造業,心能轉業,心不轉業,便為業轉」,「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」。決不是殺頭以後,叫做根本救苦。(3)你們貴會又接著發高論,說所造宿業,不能因「自悔自改」而消除,怎樣刻苦修行,是沒功效的。這一段真是一家的私言了,中國群聖,外國賢哲,沒有不許人懺悔,不勸導人改過遷善的,若改悔不能消轉,也不許他作個善人,那就是拒人為善,為無疑的是要消除宿業,只有奉信嘉義真耶教的一途了。果然有這樣的事實,凡是幹殺人、放火、姦婬、擄掠的,俱用不著悔改,只管任意的加緊的作下去,得樂且樂,但能向嘉義真耶穌教會一處受了洗,就可以後來昇天。哎呀!善哉!善哉!記者是中國老土,似這樣的西洋新奇發明,實在是歎為希有!(4)批評佛教悔改,徒勞無功,請問佛家有功沒功,譬如飲水,冷暖自知,你們貴會既不懂得絲毫佛學,怎好隨便向人呵斥,佛學功不功暫且不談,請問你們貴會功是什麼?能以拿出來讓我們長長見識否?

三是嘉義真耶教標出來的主張:「生存就是罪惡」,「欲脫離罪惡所產生的痛苦,就必須仰求他方」,「世人的罪債,藉耶穌降世救贖我們的罪,代替我們的死」等三端,記者有言在先,不談對方的教義,這就是佛家忍辱的精神,只許他來罵佛教,卻不准我還口罵耶教,不過對於發動罵人的這個會所,須加以辯論罷了,雖不談論他教的長短,也不妨取出自己的三端珍寶一小部分來,讓對方看一看,比一比賽,或可曉得肩膀齊了是親戚,後來不致無事生非罵大街,也是好事。(1)佛家證了大圓鏡智,就得真常、真樂、真我、真淨四種淨德,這就是超出六道以外,包乎盡虛空遍法界,不生不滅的廣大法身。(2)佛度眾生法門無量,何種根器,用何方法,並不死守一法,有自力法,如性相宗等;有自他二力法,如淨密宗等;說起來你們貴會仗耶穌救代是他力,信耶穌屬自力,實則亦歸二如「盡法界,虛空界,十方剎海,所有眾生,種種差別,所謂卵生、胎生、濕生、化生、無足、二足、四足、多足、有色、無色、有想、無想、非有想非無想,我皆於彼,種種供養,於病苦作良醫,失道示正路,闇夜作光明,貧窮令得伏藏,願令常得安樂,惡法皆悉不成,善業皆速成就,關閉一切諸惡趣門(畜鬼獄等),開示人天(臨時佛果),虛空界盡,眾生界盡,眾生業盡,眾生煩惱盡,我此隨順或是回向,無有窮盡,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,身口意業,無有疲厭」。這等情形,地前菩薩,已能作到,要說到佛果上救度眾生,因限於篇幅,那就非是少語所能表顯的了。

記者為慈悲起見,對於嘉義真耶教的罵街,不得不加以答辯,但是正當防衛,自有限度,到此為止,恐怕話多了要傷人的。最後希望各宗教徒,在此時局之下,要拿出愛國的心來,教雖不同,民族卻同,國家盛衰,皆有關係,不要無事生非,分化民族的團結力,倘無國家觀念,也要自尊自重,不必出來尋釁,失了宗教家的莊嚴。這是記者最後的忠告。

【書籍目錄】
第1頁:佛教與中國之命脈 第2頁:佛教世間法的一部分
第3頁:在世間出世間入世間的界說 第4頁:敬對佛徒兼修龍華先天等教者進一忠告
第5頁:佛教代人受過四面楚歌 第6頁:答辯嘉義真耶穌教的傳單
第7頁:菩提樹月刊創刊辭 第8頁:菩提樹月刊一週年紀念感言
第9頁:兩週年本願重申與立場檢討 第10頁:檢討臘月八日菩提樹三週年紀念
第11頁:恭逢佛誕祈禱雨澤 第12頁:敬為在家眾新受菩薩戒諸尊進一言
第13頁:五福齋祝辭
推薦 打印 | 錄入:jason | 閱讀:
相關書籍      
本書評論   查看全部評論 (0)
表情: 表情 姓名: 字數
點評:
       
評論聲明
  •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
  •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- 五戒十善,不要謾罵
  •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
  •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
  •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