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站: 七葉佛教中心  支持書舍的建設: 請點這裡  書本報錯: 留言板
你好,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
背景:
閱讀書籍 - 八識規矩頌講記 于凌波居士講述

八識規矩頌講記 于凌波居士講述

第八講 修行五位

[日期:2010-12-09] 來源:網友上傳  作者:于凌波居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,請按

第八講    修行五位

一    修行五位

八識規矩頌講座,已講過七次,今天是第八講。八周以來,我們講過八識、心所、種子、四分、四緣五果,三境三量等等,今天要講修行五位。諸位或問,十二次講座已過了三分之二,何以還沒有講到八識規矩頌的頌文? 原因是這樣,譬如建房子,我們先要把磚瓦木石準備齊全,材料不齊全不能動工,不然,中途勢將因材料不齊而停頓。我們前八次講的材料,都是準備後四次使用的,下一次起,即將次第講到前五識、第六識、第七識及第八識的頌文。現在我們開始講五位修行。

學唯識,目的不是在增加知識,而是學得唯識後,依法修行。也許,我們的修持不夠,尚不能修止修觀,但在我們在瞭解得八識、五十一心所之後,我們於起心動意之時,常常省察我們的心識,我一念慈悲的善心生起,是那一個心王、心所的作用? 我們一念嗔恚心,一念妒嫉心生起,又是那個心王、心所發生的作用? 所謂「究幾於心意初動之時」,把唯識用在日常生活上,這就是修行。我人的前六識,一向是攀緣外境,與五欲六塵打交道,我們從來不曾想到過省察內心,觀照內心。修行無非是修正身、語、意三者的行為,但三者以心識為主導,正本清源,我們要由修心做起,因此省察與觀照我們的心識,就是修行的基礎。現在我們開始講修行五位。

照唯識學的修行理論來說,修唯識行,要經過五個階段,稱為「唯識五位」,五位是資糧位、加行位、通達位、修習位、究竟位。分述如下:

一、資糧位: 這在五位修行中,只算是方便道,是修唯識行的初位。稱資糧者,譬如有人遠行,要先準備下資財糧食,以備途中所需; 修唯識行,也要先積聚下相當的智慧和福德,作為修行的資糧。智慧福德的資糧如何積聚呢? 就是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,修六波羅密、四攝法、四無量心、三十七道品。

修此位的菩薩,是以四種「勝因緣力」而開始修行的。即一者因力,就是具備有大乘種性。二者善友力,就是受善知識朋友的影響。三者作意力,即有修唯識行的決心。四者資糧力,是發心行菩薩道積聚下的智慧福德。

二、加行位: 修行菩薩在資糧位所修的,如行菩薩道、六度四攝等,是福德重於智慧。而進入加行位要修的,是智慧重於福德。所以在此位的菩薩,要修四尋思觀、四如實觀,以伏斷分別起和俱生起的所知、煩惱二障。四尋思觀,是名尋思觀,事尋思觀,自性尋思觀,差別尋思觀。名是能詮的名言,事是所詮的事相、自性是事相的體性,差別是名事上的分齊。其內容是:

1、名尋思觀: 名是一切事物的名稱,名是「假名施設」,假為安立的,它雖代表一種事物,但並不是事物的本身。僧肇法師曰 :「以名求物,物無當名之實;以物求名,名無當物之功。」又曰:「物不即名而就實,名不即物而履真。]人不了此理,執名求實,生出種種煩惱。尋思此義,以伏斷執障。

2、事尋思觀: 事者事物,是見聞覺知的物件。如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,以至於山河大地,人牛馬羊。但一切事物,都是因緣的組合,並沒有事物的本體。我人妄執一切為實有,以名推求,對事執著,也就成為種種執著與煩惱。

3、自性尋思觀: 世間萬有,皆是仗因托緣生起的假法,其本身沒有實在的體性。自唯識學上說,萬法唯識所現,離識非有,由此可知名、事、自性皆空,此即自性尋思觀。由此尋思,以伏斷執著和煩惱。

4、差別尋思觀: 名稱與事物,各有種種差別,名如名身句身,事如長短方圓,一一法上,各有差別相,唯此差別,皆是一時現象,假有實無,由此尋思,伏斷執障和煩惱。

以上四觀,是唯識止觀的最初入門觀法,由此觀察,可生四如實智。即是

1、由名尋思觀所引生的如實智。

2、由事尋思觀所引生的如實智。

3、由自性尋思觀所引生的如實智。

4、由差別尋思觀所引生的如實智。

如實智,是如實的了知諸法實相之智。由前述四觀而引生四智,以此進入唯識實性。而修四觀,引生四智,要經過暖位、頂位、忍位、世第一位四位。四位之中,前二位修四尋思觀,觀所取之境空,後二位修四如實智,觀能取之境與所取之智空。

三、通達位: 修唯識行,歷經資糧、加行二位,執障伏斷,智慧發出,已能體會出真如實相的境界,這時進入通達位,已算是「見道」。所見之道,即是由二空所顯的真如。此處又有真見道和相見道之分。真見道,是在此位起無漏的根本智,證見二空真如,斷二種障。然後更起後得智,以了知一切差別相上的如幻俗事。見道菩薩,就是以此二智——根本智和後得智,緣真俗二境。

四、修道位: 在資糧位中,修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三十心; 在加行位修四尋思觀,得四如實智,在通達位已「見道」,體會得唯識實相——二空真如。在見道位,已入十地中初地入心。十地由初地到十地,每地分入、住、出三心,故在此修道位,則是由初地住心、到十地出心,十地出心又稱滿心。在此階段,數數修習無分別智,捨斷煩惱所知二障種子,到十地滿心,已是妙覺菩薩了。

五、究竟位: 究竟位就是佛位,諸漏永盡,清淨圓明,轉八識成四智——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,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,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,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,這時所證得大菩提與大涅槃二種勝果,便是圓滿的佛果了。

二    四十一階

大乘因位菩薩,修唯識行,要經過三大阿僧祗劫的長時,斷我、法二執,煩惱所知二障,證得我法二空,而後才能證得大菩提與大涅槃二勝果——就是佛果。唯在修行過程中,要經過五位、四十一階,才到達佛的果位。五位已如前述,四十一階是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。茲分述如下

一、十住: 十住位,是修菩薩行者,在此位安立其心,唯於六度萬行等,尚未殊勝,故曰住。在 <華嚴經> ,把修行階位分為五十二階,在十住之前,尚有「十信]十個階位,在妙覺菩薩之前,尚有等覺菩薩一個階位。唐代慈恩大師窺基,把十信攝入十住的發心住,把等覺攝入十地的法雲地,這樣就成了四十一階了。十住的名稱是:

1、發心住: 此位菩薩,發菩提心,修十信行,於六度等,尚未殊勝,曰發心住。

2、治地住: 此位菩薩,淨修身口意三業,大悲一切有情,有如大地能生萬物。

3、修行住: 此位菩薩,修勝理觀,起六度妙行,稱修行住。

4、生貴住: 此位菩薩,依佛法教化,如聖賢生正法中,種性高貴,曰生貴住。

5、方便住: 此位菩薩,所修善根,皆為救濟有情,利益眾生,曰方便住。

6、正心住: 此位菩薩,於一切毀譽,心定不動,曰正心住。

7、不退住: 此位菩薩,於所聞之法,心堅定而不退轉,曰不退住。

8、童真住: 此位菩薩,三業清淨,不受世間法之染著,曰童真住。

9、法王子住: 此位菩薩,解悟法王之法,有如將襲法王的王子,曰法王子住。

10、灌頂住: 此位菩薩,如法修行,有如王子之堪受王位,曰灌頂住。

二、十行: 修行菩薩,於此位修六度萬行,逐漸殊勝,故稱曰行。十行是:

1、歡喜行: 此位菩薩,修布施行,施捨一切,令見者歡喜,曰歡喜行。

2、饒益行: 此位菩薩,持三聚淨戒,不染五欲,饒益有情,曰饒益行。

3、無恚行: 此位菩薩,修忍辱行,忍受怨敵,曰無恚行。

4、無盡行: 此位菩薩,修精盡行,受諸劇苦,精進不懈,曰無盡行。

5、離癡亂行: 此位菩薩,常住禪定,於世出世法,無有癡亂,曰無癡亂行。

6、善現行: 此位菩薩,修智慧行,悟入諸法皆無自性,不受繫縛,不受染著,隨機教化眾生,曰善現行。

7、無著行: 此位菩薩,修方便行,對於空有兩端,通達無礙,一無所著。

8、尊重行: 此位菩薩,修願力行,尊重善根智慧,增益自利利他,曰尊重行。

9、善法行: 此位菩薩,修力行,成就諸善慧法,除眾生煩惱,曰善法行。

10、真實行: 此位菩薩,修智行,成就誠實了悟,言行相應,日真實行。

三、十回向: 菩薩修至此位,上為求菩提,下為度眾生,以所修之善根,回向法界,故立十回向之名。十回向名稱如下:

1、救護眾生離眾生相回: 此位菩薩修六度四攝,救濟一切有情,而怨親平等。

2、不壞回向: 此位菩薩,於三寶發不壞信,以己善根,回向有情。

3、等諸佛回向: 此位菩薩,學三世諸佛悲智,與諸佛等,回向有情。

4、至一切處回向: 此位菩薩,以所修善根,供養三世諸佛,利益一切眾生。

5、無盡功德藏回向: 此位菩薩於諸佛及一切眾生所有善根,悉皆隨喜,而回向之、

6、隨順一切堅固善根回向: 此位菩薩,施捨一切,以身代眾生苦,而回向之。

7、等心隨順一切眾生回向: 此位菩薩,以所修善根,回向一切眾生。

8、如相回向: 此位菩薩,以正智正念,隨順真如平等之相,而回向之。

9、無著無縛解脫心回向: 此位菩薩,以無縛無著解脫之心,而回向之。

10、 法界無量回回: 此位菩薩,說法利生,莊嚴世界,此善根回向,量同法界。

四、十地:  由初地入心,至十地滿心,要修兩大阿僧祗劫之久,如下節所述。

三    菩薩十地

菩薩修行,進入見道位,已算是登地菩薩,唯還是在十地的初地入心修行。到了修習位,則是由初地住心,修至十地滿心,。十地滿心,已經是妙覺菩薩的地位,在此位中,以金剛心、無間道,便證得轉依——轉八識成四智,就是究竟佛果了。

十地,是修唯識行最後十個階位,十地的名稱是

一、歡喜地: 始入見道位,見證我法二空,能自利利他,生大歡喜,曰歡喜地。

二、離垢地: 修行菩薩,在此地時,一切戒垢,無論粗細,盡皆遠離,名離垢地。

三、發光地: 此地菩薩,成就勝定,能發無邊妙慧,曰發光地。

四、炎慧地: 此地菩薩,得最勝定,以智慧火,燒滅煩惱薪,曰炎慧地。

五、極難勝地: 此地菩薩,其根本智與後得智,互相違返——即根本智無分別,而後得智辨析世俗諸法則有分別,在此地使之融攝,此事甚難,故曰極難勝地。

六、現前地: 此地菩薩,觀諸法緣起,以勝智力,引發最勝般若現前,故曰現前地。

七、遠行地: 此地菩薩,修迥向方便及濟拔方便,以已所作一切善法,回向廣大菩提,此即大智; 以種種方便九濟拔眾生,此即大悲。有此士悲智二種方便,故能遠行,曰遠行地。

八、不動地: 此地菩薩,其根本無分別智,任運相續,不用加行力,亦能現前,不為一切煩惱、及一切境界所動,稱不動地。

九、善慧地: 此地菩薩,成就微妙四無礙智,此智慧微妙殊勝,故曰善慧地。

十、法雲地: 此地菩薩,總緣一切法智,具足自在,能藏眾定慧功德,能隱覆無邊惑障,猶如雲蔭作大法雨,稱法雲地。

附錄: 相關名相表解

一、菩薩修行五位: 大乘因位菩薩,修唯識行,要經過三大阿僧祗劫的長時,斷得煩惱、所知二障,證得我二空,才獲致大菩提與大涅槃二勝果,這其間,其經過五位、

四十一階,如下表所示

            ┌——資糧位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┐

            ├——加行位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┼方便道

菩薩修行五位┼——通達位——又名見道位——————┤

            ├——修習位——又名修道位——————┼ 無漏聖道

            └——究竟位——即證得佛果之位————┴ 佛果

          ┌——十住 (攝十信)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┐

          ├——十行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┼ 三賢位——凡

四十一階—┼——十回向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┤

          ├——十地——————因———————┤

          └——妙覺——————果———————┴————— 聖

二、四加行位: 修行菩薩,進入加行位,修四尋思觀,生四如實智,這其間,要經過暖位、頂位、忍位、世第一四位,於前二位修四尋思觀,於後二位,修四如實智,如下表所示:

          ┌——暖位————┐

 四加行位—┼——頂位————┼四尋思觀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有漏

          ├——忍位————┤          ——所取之境空

          └——世第一位——┴四如實智——所取之境與能取之智空—-無漏

【書籍目錄】
第1頁:第一講 解釋經題 第2頁:第二講 唯識大意
第3頁:第三講 八識心王 第4頁:第四講 六位心所
第5頁:第五講 種子、薰習、識體四分 第6頁:第六講 九緣生識
第7頁:第七講 三境三界 第8頁:第八講 修行五位
第9頁:第九講 前五識頌 第10頁:第十講 第六識頌
第11頁:第十一講 第七識頌 第12頁:第十二講 第八識頌
推薦 打印 | 錄入:jason | 閱讀:
相關書籍      
本書評論   查看全部評論 (0)
表情: 表情 姓名: 字數
點評:
       
評論聲明
  •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
  •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- 五戒十善,不要謾罵
  •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
  •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
  •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