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站: 七葉佛教中心  支持書舍的建設: 請點這裡  書本報錯: 留言板
你好,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
背景:
閱讀書籍 - 八識規矩頌講記 于凌波居士講述

八識規矩頌講記 于凌波居士講述

第三講 八識心王

[日期:2010-12-09] 來源:網友上傳  作者:于凌波居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,請按

第三講    八識心王

一    前五識

古來大德和現代時賢,講八識規矩頌的,多是一開始就由頌文講起。按照頌文的順序往下面講。本頌四十八句頌文,已在第一講中錄出,我們看得出來,頌文中充滿了佛學名詞,並且頌文中的名詞,前後都有連帶關係。我們若一開始就講頌文,勢必把有連帶關係的名詞加以割裂,講起來有困難,聽的人也可能聽不出頭緒來。我們現在換一個方式,先講解頌文中的名詞,到名詞全部瞭解,再講解頌文,才能聽出頭緒,融會貫通。現在我們依照八識心王,五位心所,識體四分,九緣生識等順序講下去,最後再講頌文。

學習唯識學,有一本入門的論著必須要讀,那就是世親菩薩造的 <百法明門論> 。這本論著,在「一本十支」之學中,稱作「略陳名數支」。顧名思義,就是粗略的解釋百法名數。百法是什麼? 原來世間事物,林林總總,不可勝計,此泛稱之為「宇宙萬法」。萬法不能一一為之說明,乃用分類歸納的方法,把萬法歸類。因此,世親菩薩將萬法約之為百種,復□之以五位,稱之為「五位百法」。五位百法是:

一、心王法: 八種,稱為八識心王。

二、心所有法: 五十一種,稱為五十一位相應心所。

三、色法: 十一種。

四、心不相應行法: 二十四種。

五、無為法: 六種。

於此,今日就講五位百法中的心王法——八識心王。

八識心王,就是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、末那識、阿賴耶識。識就是心,何以我人一心而八識? 原來我人通常執著於實我實法——把宇宙間的一切視為實體。說到心時,也隱然有一整體的東西存在。唯識家以分析的方法,分析此心為八,以破遺我人的執著。於此先來探討前五識。

前五識、即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五識,這是我人的五種感覺器官,其作用是

一、眼識: 依於眼根,緣色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。

二、耳識: 依於耳根,緣聲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。

三、鼻識: 依於鼻根,緣香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。

四、舌識: 依於舌根,緣味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。

五、身識: 依於身根,緣觸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。

前五識,是感覺器官,依於我人色身中的五根 (即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五根) 而生起

,所以又有以下五種名稱

一、依根之識: 此識依其根而生起。

二、根發之識: 此識由其根而發生。

三、屬根之識: 此識是屬於其根之識。

四、助根之識: 此識助其根而起分別。

五、如根之識: 此識如其根而命名。

五識依於五根而生起,但所依之根,又有內根、外根的分別。外根,就是我人視覺可見的眼睛、耳朵、鼻子、舌頭、和身體。但這五種根,是四大合成的物質,它的作用是扶助內根,為內根所依託處,這在佛經上稱為扶根塵、扶助內根的塵法。扶根塵不能生識,生識的是內根,又稱之曰「淨色根」,亦名勝義根。佛經上說: 勝義根質淨而細,有如琉璃,肉眼不可見,唯佛眼天眼可見之。近代科學發達,使我們知道所謂淨色根,事實上就是人體的神經纖維和神經細胞。淨色根有發識取境的作用,功能殊勝,故名勝義根。

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五識,緣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五境,五境又稱五塵,麈者虛浮之法,生滅變異,隨著因緣而改變; 塵也是染汙的意思,以此五者,能染汙我人的心識,所以稱塵。五識所取之五境,分別說明如下:

一、眼識: 眼識緣色境,此色是顏色之色,非有質礙性(物質) 之色。此色有三類:

      1、顯色: 有十三種,青、黃、赤、白、光、影、明、暗、雲、煙、霧、空。

      2、形色: 有十,長、短、方、圓、粗、細、高、下、正、不正。

      3、表色: 有八,取、捨、屈、伸、行、住、坐、臥。

      4、法處色: 有五,極回色、極略色、定自在所生色、受所引色、遍計所執色。

二、耳識: 耳識緣聲境,此境有三:

      1、執受大種因聲: 人之語言、動作 (如鼓掌) 所發之聲音。

      2、非執受大種因聲: 自然界所發之聲音,如風聲、水聲等。

      3、俱大種因聲: 人與物質界共發之聲音,如吹笛、奏蕭,伐木、鑿石等。

三、鼻識: 鼻識緣香境,此有六種,三實三假,三實者,順益者名好香、如沈檀; 違損者合惡香、如糞穢; 無順違者名平等香,如土石。三假者名俱生香,和合香,變異香。

四、味境: 舌識緣味境,此有六種,有甘、酸、咸、辛、苦、淡。

五、身識: 身識緣觸境,即是我人的觸覺,略說如冷、暖、滑、澀,輕、重、痛、癢,細說有二十六種,不細述。

五識只能了別自己界限以內的東西,不能越出自己的功能範圍以外。如眼只能緣色,不能越色而緣聲; 耳識只能緣聲,不能越聲緣香,其他各識亦然。並且,五識緣境,只是感覺,「唯是現量,不帶名言」,所以無分別的功能。分別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五境的內容,是第六意識的功能。此將在下一節敘述。

 

二    第六識

第六識名意識,這是我人心理活動的綜合中心,我人的思考、判斷、記憶、決定,以至於喜怒哀樂的情緒用,全是第六識的功能。

前五識各有其根,第六識也是依根而生起。前五識是依於清淨四大組成的淨色根,是色法之根; 第六識依於第七末那識,是心法之根。前五識緣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五境,緣的是色法; 第六識緣法境,是心法。前五識只能了別自己界限以內的東西,而第六識則是前五識任何一識發生作用,第六識即與之同時俱起,以發生其瞭解分別的作用。

意識與前五識比較,它有下列幾種特點

一、意識緣慮法境,它能瞭解分別一切外境。

二、意識能了別一切色法 (物質現象) 的自相與共相。即此物單獨的形相,及與他物      比較的差別相。

三、意識不僅了別現下之事之理,且能了別過去、未來之事之理。

四、意識不僅是剎那了別,還能相繼不斷的了別。

五、意識「思心所」 的造作,能造成業果。

意識有「五俱意識」 與「獨頭意識」的分別,五俱意識是:

一、意識與眼識同起,發生其了別作用時,稱為眼俱意識。

二、意識與耳識同起,發生其了別作用時,稱為耳俱意識。

三、意識與鼻識同起,發生其了別作用時,稱為鼻俱意識。

四、意識與舌識同起,發生其了別作用時,稱為舌俱意識。

五、意識與身識同起,發生其了別作用時,稱為身俱意識。

五俱意識,並不是同時五俱,而是或一俱、或二俱、或三俱、或五俱,視緣而定。

前六識緣外境,有四種原因。 <瑜伽師地論> 稱:「六識緣境,有四因故,能令作意警覺趣境。」這四因是:

一、欲力: 欲是希望,如果心識對外境,生起愛著,就對外境生起作意 (注意) 力。

二、念力: 念是記憶,如對外境「似曾相識」,生起記憶,就對此境生起注意。

三、境界力: 心識所緣的境界,極為特殊,就對此外境生起注意。

四、數習力: 就是習慣性,如穿越馬路,習慣上要注意有沒有車輛。

再者,五俱意識緣外境時,要經過五段程式,才能充分發生其了別作用。這五段程式,又稱為「五心」。五心是:

一、率爾心: 這是前五識根境相對生識,剎那間的了別。

二、尋求心: 這是五俱意識於前五識剎那了別之後,生起尋求之念,以了別外境。

三、決定心: 五俱意識尋到了目標,決定去了別。

四、染淨心: 五俱意識了別外境後,所生起的善惡染淨之心。

五、等流心: 這是因五俱意識的善惡染淨,相續流轉,而成就善惡之業。

獨頭意識,是不與前五識俱起,單獨生起的意識。獨頭意識緣慮的只是法境。獨頭意識又分為四種

一、夢中獨頭意識: 這是在睡覺的時候,緣夢中境界生起的意識。夢境在三量中是非量,所以我們不必為夢境所困惑。

二、定中獨頭意識: 這是在禪定時,緣定中境界生起的意識。定中意識,唯是現量。

三、散位獨頭意識: 這是既不在夢中,也不在定中,也不與前五識同緣外境,而是平常情形下,散亂心起,在意念遊走中,上下古今,恩怨情仇,胡思亂想個不停。這在佛教中叫做「打妄想」 。這多是比量或非量。

四、狂亂獨頭意識: 人在顛狂——神經錯亂的時候,常常自言自語,甚至於比手劃腳,以加強語勢。我們看他語無倫次,事實上他有他意識所緣的境界。這種境界,也是非量。

三    七八識

第六識是心理活動的綜合中心,我們的見聞覺知,思想判斷,全以第六識為主,第七、八識是屬於潛意識的範圍。但第七識是意識之根,第八識是宇宙萬法的本源,無疑義的,第六識的活動,一定受到第七、八識的影響。於此我們來探討第七、八識的行相業用。

第七識名末那識,末那二字,是梵語的音譯,義譯曰意,但恐與第六識混淆,故保留末那原名。第七識唯一的作用,就是「恒審思量」,思量些什麼呢,它誤認為第八識是恒、是一、是遍、是主宰的「自我」。它恒常的審慮思量,執著自我。因此,它是一個自我中心,也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中心。

說到思量二字,八個識都有思量的作用。但前五識時常間斷,也沒有審慮作用,所以是「非恒非審」的思量。第六識有審慮的作用,但也有時間斷 (如五位無心) ,所以是審而非恒的思量。第八識是「恒轉]  (恒轉如瀑流) ,但它並不審慮,所以是恒而非恒的思量。唯有第七識,它恒時審慮思量,執著自我,維護自我,這就是我人何以時時以自我為中心,起惑造業,損人利己的原因了。

最後說到第八識,第八識又名阿賴耶識,這也是梵語的音譯,此在天竺義為「無沒]在我國譯為藏識。稱為無沒者,是說此識含藏萬法種子,不令失壞; 亦因它歷經生死流轉,永不壞滅。譯為藏識者,藏是儲藏意思,有能藏、所藏、執藏三種意義。能藏,是指它能儲藏萬法種子 (種子,見第二講第二節。) 生起宇宙萬法。這時,第八識是能藏,種子是所藏。在種子起現行 (發生作用) 的時候,受到前七識雜染法的薰習,現行種子受薰成為新種子,仍藏於第八識中。這時新種子稱為能藏,第八識稱為所藏。至於執藏二字,又稱「我愛執藏」,這是因為第七識誤認第八識為自我,對於自我妄生貪愛,執著不捨,這稱為「我愛執」。這時第七識是能執,第八識是所執。

第八識有許多異名,錄出幾個,顧名思義,就可知道它的作用

一、種子識: 此識含藏萬法種子,能生起萬法,故稱種子識。

二、本識: 此識是萬法的根本,故稱本識。

三、宅識: 是藏識的別義,謂此識是種子的房宅。

四、第一識: 八識順序,由本向末數,此稱第一識。

五、現識: 言萬法由本識現起,故稱現識。

六、異熟識: 此識是前生業力的異熟果報體,故名異熟識。

七、轉識: 轉有漏的第八識為無漏的大圓鏡智,故稱轉識。

八、神識: 佛法中本無「神我」之說,而此識含藏萬法種子,功能殊勝,故稱神識。

九、阿陀那識: 阿陀那梵語,是執持之義,此識能攝持根身不壞,種子不失,故名。

十、無垢識: 此識以修持力,轉染成淨,轉識成智,稱無垢識。

相關名相表解

一、五位百法: 百法、是把宇宙萬有歸納為百種,束之以五位。前九十四種是因緣和合      的有為法,只是現象; 後六種是非因緣和合的無為法,是萬法的體性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┌ 心法八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├ 心所有法五十一

              ┌ 有為法│

              │      ├ 色法十一百法 (一切法)

              │      └ 心不相應行法二十四

              │

              └ 無為法六

二、八識心王: 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一位法,這是精神作用的主體。

        ┌眼識——緣色境——即視覺作用 ┐

        ├耳識——緣聲境——即聽覺作用 ┤

        ├鼻識——緣香境——即嗅覺作用 ┼此五者是五感覺器官

  八識—┼舌識——緣味境——即味覺作用 ┤

        ├身識——緣觸境——即觸覺作用 ┘

        ├意識——緣法境——是我人心理活動的綜合中心

        ├末那識——執著自我,是自我意識中心

        └阿賴耶識——含藏萬法種子,宇宙萬法由此變現生起

三、百法口訣

色法十一心法八,五十一位心所法,不相應行二十四,六種無為成百法。

【書籍目錄】
第1頁:第一講 解釋經題 第2頁:第二講 唯識大意
第3頁:第三講 八識心王 第4頁:第四講 六位心所
第5頁:第五講 種子、薰習、識體四分 第6頁:第六講 九緣生識
第7頁:第七講 三境三界 第8頁:第八講 修行五位
第9頁:第九講 前五識頌 第10頁:第十講 第六識頌
第11頁:第十一講 第七識頌 第12頁:第十二講 第八識頌
推薦 打印 | 錄入:jason | 閱讀:
相關書籍      
本書評論   查看全部評論 (0)
表情: 表情 姓名: 字數
點評:
       
評論聲明
  •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
  •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- 五戒十善,不要謾罵
  •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
  •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
  •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