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站: 七葉佛教中心  支持書舍的建設: 請點這裡  書本報錯: 留言板
你好,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
背景:
閱讀書籍 - 大乘起信論講記 印順法師講述

大乘起信論講記 印順法師講述

第六章 勸修利益分

[日期:2010-10-10] 來源:網友上傳  作者:印順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,請按

第六章  勸修利益分

第一節  勸修

第一項  總勸

已說修行信心分,次說勸修利益分。

如是摩訶衍諸佛秘藏,我已總說。若有眾生欲於如來甚深境界得生正信,遠離誹謗,入大乘道。當持此論,思量修習,究竟能至無上之道。

「勸修利益分」,相同於一切經的流通分。重在稱讚利益,以引發學者修學的熱心。

論主說:「如是摩訶衍諸佛秘藏,我已總說」。世間的珍品,如真珠寶物,世人總是收藏得很秘密的,不輕意給外人知道。大乘佛法,是諸佛法中最寶貴最秘密的,所以稱為秘藏。諸佛的祕藏,甚深廣大,無限無量。總說,即扼要的說出了。「若有眾生,欲於如來甚深境界」中,「得生正信,遠離誹謗,入大乘道」,那麼應「當」受「持此論,思量修習」。受持是聞慧,思量是思慧,修習即修慧。如於此論聞思修習,「究竟能至無上」「道」─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第二項  別勸

第一目  修學功德

若人聞是法已,不生怯弱,當知此人定紹佛種,必為諸佛之所授記。

為什麼應如此修學?因為,「若人聞是」大乘「法已」,能直下承當,不覺得論裏的道理太深,不以為自己的智慧不夠,能「不生怯弱」退悔心。「當知此人」,決「定」能「紹」隆「佛種」。紹,是繼承的意思。此人是「必為諸佛」「所授記」的。於大乘甚深法,能勇猛承當,將來即能繼承佛位,所以諸佛即先為授記證明。此讚菩薩聞慧功德,也是稱讚信德。

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,令行十善,不如有人於一食頃正思此法,過前功德不可為喻。

次讚菩薩的思慧功德,也是勝解德。「假使有人,能」教「化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,令」他修「行十善」;這教化眾生的功德,是大極了!但還「不如有人於一食頃,正」確的「思」惟「此法」。這短時的思慧功德,「過」於「前」說的教化「功德,不可為喻」!因為,教化三千大千世界眾生行十善,不過使得人天果。能思惟此法,正解法義,將來即可成佛,能教化無邊眾生同成佛道。這樣,功德的殊勝,當然是不可比喻的了。

復次,若人受持此論,觀察修行,若一日一夜,所有功德,無量無邊,不可得說。假令十方一切諸佛,各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,歎其功德,亦不能盡。何以故?謂法性功德無有盡故,此人功德,亦復如是無有邊際。

此說菩薩修慧功德,也是行證德。「若人受持此論,觀察修行,若一日一夜所有」的「功德」,即「無量無邊,不可得說」。這不但是眾生數說不出來,「假令十方一切諸佛,各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」,讚「歎」他的「功德」,也「不能」窮「盡」。佛能於一剎那中出無邊音聱,這樣的十方一切諸佛,而又經過無量無邊阿僧祇劫,還不能盡說修行本論甚深法門的功德。為了說明功德無邊的理由,所以接著說:這因為「法性」本具的「功德」是「無有盡」的,「此人」契法性而修證的「功德」,所以也「如是」的「無有邊際」。修行的功德,與法性相應的,法性遍一切處,所以功德也遍一切處。如一杯水,倒在大海中,即遍於大海,無處不有,一杯水與無邊海水相融而也成為無邊。大智度論也說:一般的功德,都是有限量的;如與般若相應而修集的功德,即沒有限量。所以,本論的觀察修行,是與法性相應的行證。

第二目  毀謗過失

其有眾生於此論中毀謗不信,所獲罪報,經無量劫受大苦惱。是故眾生但應仰信,不應誹謗。以深自害,亦害他人。斷絕一切三寶之種。以一切如來皆依此法得涅槃故,一切菩薩因之修行入佛智故。

信解行證的功德,這樣的深廣;相反的,誹謗的過失,當然不可限量。五無間罪,已是世間最重的罪了。但誹謗大乘,即是斲傷眾生的慧目,斷絕眾生成佛的慧命,所以過失更重。如「有眾生,於此論中」所開示的法門,「毀謗不信」,他將來「所獲」的「罪報」,要「經無量劫受大苦惱」。這如般若經的信毀品廣說。「是故,眾生」即使不能解信,也「應仰信」。推仰佛菩薩的智慧,推仰佛法的不可思議。自己雖沒有能力去了解,也應該仰信他。「不應」因自己不解而「誹謗」他,「以」致深「深」的「自害」,又「害」了「他人」。以盲引盲,由此自己而及他人,「斷絕」了「一切三寶」的「種」子。因為「一切如來」,都「依此法」門而「得涅槃」;「一切菩薩」,都「因」此法門而「修行」,以趣「入佛」的一切種「智」。依此法而得涅槃的,是佛寶;因此法而修行的一切菩薩,是僧寶;佛所證與菩薩所行的是法寶。三寶都依此法門而住世,所以毀謗此法門,即是斷絕了三寶種子。

第三項  結勸

當知過去菩薩已依此法得成淨信,現在菩薩今依此法得成淨信,未來菩薩當依此法得成淨信,是故眾生應勤修學。

信行的功德,毀謗的過失,都已說明。再舉一切菩薩為例,結勸修學。「當知過去菩薩,已」經「依此法」門而「得成淨信」。得成淨信,即發心住的信成發心。過去的如此,「現在菩薩」,現「今」正「依此法」門而「得成淨信;未來菩薩,當」來也是「依此法」門而「得成淨信」。三世菩薩,無不依此起信發心,「是故」一切「眾生」,聽聞此甚深法門的,「應」該精「勤修學」,趣入菩提道才是。

第二節  回向

諸佛甚深廣大義,我今隨分總持說,迴此功德如法性,普利一切眾生界。

論主造論完了,又說此回向頌。「諸佛甚深廣大義,我今隨分總持說」二句,結說造論。大乘佛法,不出二義:甚深義與廣大行。論主不能一切盡說,只能隨力隨分,扼要的總略而說。以略攝廣,以少持多,名為總持。此造論──宏揚大乘佛法的功德,不為自利,而願意「迴此功德,如法性」回向,「普利一切眾生界」。回向有三:一、回向成佛道;二、回向利眾生;三、如法性回向,即等法界回向。功德與法界相應,遍一切處。如法性回向,是大乘的根本回向。不是離了發心成佛和利益眾生而獨立,正因為功德與法性相應,遍一切回向,這才能回向甚深的佛道,回向於廣大的一切眾生。論主以造論的功德,稱法性回向,回向於普利一切眾生,即與因緣分中造論的意趣相呼應。如但為名利恭敬,或自求解脫,即非大乘法施了!

【書籍目錄】
第1頁:懸論 第2頁:第一章 歸敬與造論之意趣
第3頁:第二章 造論因緣 第4頁:第三章 成立大乘法義
第5頁:第四章 大乘法義之解釋(總標三科) 第6頁:第四章 大乘法義之解釋(顯示大乘正義)
第7頁:第四章 大乘法義之解釋(對治邪執) 第8頁:第四章 大乘法義之解釋(分別發趣道相)
第9頁:第五章 修行信心分 第10頁:第六章 勸修利益分
推薦 打印 | 錄入:admin | 閱讀:
相關書籍      
本書評論   查看全部評論 (0)
表情: 表情 姓名: 字數
點評:
       
評論聲明
  •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
  •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- 五戒十善,不要謾罵
  •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
  •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
  •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