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站: 七葉佛教中心  支持書舍的建設: 請點這裡  書本報錯: 留言板
你好,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
背景:
閱讀書籍 - 佛說盂蘭盆經解 純果法師著

佛說盂蘭盆經解 純果法師著

一、本經因緣

[日期:2010-10-08] 來源:網友上傳  作者:純果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,請按

一、本經因緣

講解此經,分析來說,照古經家所講,在未講經文以前,須要把一經的總義,先來一番提綱挈領,以作懸論,此類釋法,在教下各宗派的立說,各有各的長處釋法不同,如天台則以釋名,辨體,明宗,論用,判教之五重玄義釋經。賢首則以教起因緣,藏乘所攝,教辯權實,分教攝經,教所被機,能詮教體,所詮宗趣,傳譯時年,通釋名題,隨文釋義之十懸門釋經。慈恩則以辨時機,論宗體,藏乘所說,說教年主,判釋本文之五門分別釋經,前諸古德分立門戶,雖以私人見地這樣釋法,固屬於一宗一派局部的偏向,但對整個佛教大體確有顯著推進,這是不能否認,因其各人對各人所趨向的宗系,闈明教體,發揮教義,辨說雖異,在大體上融會起來,終局都是歸到共同點,這在無形中把佛教教義推到極點,而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派系,這些派系的分立,多是在唐朝,所以佛教在唐朗,可說是為最繁盛的時期。

我們翻開佛教的史略,在唐朝太宗高宗時代,佛教的人材輩出無數,諸如賢宗杜順和尚,智儼和尚,賢首國師,清涼國師,圭峰禪師。慈恩的玄奘法師,窺基法師。天台的湛然禪師。律宗的道宣律師。禪宗的慧能大師,神秀禪師。淨宗的道綽和尚,善導和尚。密宗的金剛智上師,不空上師。這些吉德都是在唐朝佛教中最顯著的人物,他們依其個人智慧的創造力,著說豐富,依個人見地,各弘經論,分門判教,大昌佛教教義,使後人閱讀,條序井然,一目了解,這種恩典,我們實在是很感激他們,現在我講這本經,經意雖然淺顯,在經前懸談,我也遵古法制約略的來提提一下,以辨明本經的立意要點。

佛教所講事事物物,大都由其因緣產生,離開因緣,就不能產生其他事物,所以世上那一種造就,都是由其因緣組合建立起來,大如世界,小如微塵芥子,比例來說,如一豆子,也須經過一段因緣,然後才能產生一粒豆子,豆子是內在因,陽光水土是外助緣,因緣會合,就產生一粒豆子,這樣世間,無論那一物體的造成,都不出因緣,世事既如是,出世之法,何嘗也不如是,現今吾佛出世,正也是為著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,如法華經說:「舍利弗: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於世?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,使得清淨故,出現於世,欲示眾生,佛之知見故,出現於世,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,出現於世,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,出現於世,舍利弗: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於世。」佛為眾生令入佛知見故的因緣,才說三藏十二部經,現在佛說這本盂蘭盆經,就是在這許多因緣中的一個別的因緣。

佛說這本經的因緣,發端是由目連尊者,這段因緣,在本經已有詳細說明,現在我先摘一段來說,以作此經發起的序說。目連尊者,初得道果,要度他先亡父母,以報父母養恩,尊者以天眼觀察,尋見亡母墮在餓鬼道中,皮骨連立,為饑所苦,目連看了,是很悲傷,便運神力,將飯送至鬼道,給他亡母吃,可是他亡母,一見此飯,慳貪惡習頓現,左手遮缽,右手搏食,飯未入口,變成炭灰,始終不能吃到一口,這種情形,以骨肉有關的目連看了,更是悲傷,未知亡母造何罪業,連這點飯還沒有福氣享受,目連受了這種創痛,他在慌張之下,情急智生,一直跑到佛所問佛,此即「子急告父,臣急告君。」以是本經的因緣,是由這樣而來的。

深一層說,佛說這本經的因緣,固然是由目連請求,佛才說的,但佛藉了目連的問辭,便發揮他救世救人的悲心,直接是救目連母親,間接是普救未來眾生,因未來眾生,劣性多屬慳貪業重,這種慳毒,淺的尚可圖救,深的將來的遭遇,必定和目連母同一命運,所以佛說這本經,目的是要普救這一類的眾生的。至於本經救濟的方法,在經裡已有詳細說明,現在我先把本經兩點重要意義,先來提說一下,這兩點就是:先明三寶恩,次明法制。

先明三寶恩,三寶是人們最大的恩德,三寶才能徹底救濟人們一切的苦難,是世間最大的福田,我們要明白一切恩中,唯有三寶恩為最,在本生心地觀經說:「世出世恩,共有四種:一、父母恩,二、眾生恩,三、國王恩,四、三寶恩。」前三種,是世間恩,後一種,是出世間恩,世間恩雖大,但是未若出世間恩之大,我們遺體雖從父母而來,父母雖有教養之恩,但三寶恩是養活我們的法身慧命,它像一盞黑暗的明燈,指示我們迷途的方向,使我們了生脫死,直到彼岸,所以三寶恩比起父母恩,委實是大得不可比擬,它是超過一切的恩惠的。

次明法制,法制,在本經已有明文指示,照中國計算,農曆四月十五日,至七月十五日,這三個月,是僧人結夏安居日,九旬加行,至七月十五日安居竟,就可自恣,所謂自恣,就是僧人在三個月中,加工用行,有人斷惑證真,有人獲四禪定,或有疑犯,任他所舉,對眾懺悔,懺悔已,就可恢復清淨,獲得禪定解脫,成為人天福田,故此日可說為人們最勝植福消災日,人們能在這個日子,用飯食百味各種供具,供養那些自恣僧人,藉其福力,在生父母,康樂百年,七世父母,離苦生天,這種勝行,稀有功德,我們是應照佛法制遵行,自可報德,佛說這本經,為的是要指示我們這種的法門,給了我們一個良好的機會,可為報答我們父母的恩德。

【書籍目錄】
第1頁:前記 第2頁:一、本經因緣
第3頁:二、略述經旨 第4頁:三、藏乘所攝
第5頁:四、解釋經題 第6頁:五、略說譯人
第7頁:六、正釋經文 第8頁:代跋
推薦 打印 | 錄入:admin | 閱讀:
相關書籍      
本書評論   查看全部評論 (0)
表情: 表情 姓名: 字數
點評:
       
評論聲明
  •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
  •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- 五戒十善,不要謾罵
  •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
  •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
  •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