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站: 七葉佛教中心  支持書舍的建設: 請點這裡  書本報錯: 留言板
你好,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
背景:
閱讀書籍 -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 自立法師講述

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 自立法師講述

丁、解釋經文—正宗分—多聞智慧覺

[日期:2010-10-05] 來源:網友上傳  作者:自立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,請按

5、多聞智慧覺

第五覺悟︰愚癡生死。菩薩常念,廣學多聞,增長智慧,成就辯才,教化一切,悉以大樂。

前面所講的四種覺悟,可說是著重於自利方面講的,從第五覺悟到第八覺知,是著重於利他方面講的,不過,大乘佛法自利利他是分不開的,講到自利離不了利他,講到利他也離不了自利,把它劃分,只是就側重點而說。

這第五覺悟,說明生死的來源。我們生從何處來?死了以後,轉個面目,又是怎麼樣的呢?成為一個很大的疑問,這也是大家所必須面對和探討的問題。

「愚癡生死」,生命從何而來?是從愚癡來的。愚,是愚昧;癡,是癡暗。我們的心性非常闇昧、不光明,糊里糊塗的,對世間的事理,都不通達,對真理也不了解,叫做愚癡。愚癡又稱為無智或無明,無明,沒有光明,指沒有智慧,人生的苦惱、生死,都是從無明而來的。因為有無明,才有各種的行為產生,導致眾生在六道中,生生死死,輪迴不息。佛教總說為十二因緣,無明(愚癡)是十二因緣的開始,生死是十二因緣的最後一個,所以,十二因緣是人生的來源及死後的歸宿。現在我把佛經中有關十二因緣的名稱為大家介紹一下︰

「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入,六入緣觸,觸緣受,受緣愛,愛緣取,取緣有,有緣生,生緣老死。」

人生從無始以來,就是一念不覺而妄起無明,由無明這個因,造了種種的業,才招感流轉生死的苦果。

中國古人說︰「死生亦大矣,豈不痛哉!」講到生死,是個大問題,說起來是很悲痛的事,也是讓我們捉摸不定的。

孔夫子也說︰「未知生,焉知死。」我們對生從何來,是邈不可知的,死了以後,究竟到那兒去,也是搞不清楚,因此,孔子對這個問題是避而不談的。

釋迦牟尼佛在本覺悟告訴我們,生命的根本是從愚癡(無明)而來的,可是前面的第二覺知,卻說「生死疲勞,從貪欲起」,貪欲心是生死的根本,也許有人要問,究竟生死是從愚癡或貪欲而來呢?事實上,愚癡(無明)與貪欲好像是孌生兒,對於眾生的生死流轉,有同樣的重要性,都是生死的根本,因此,經中說︰「無明為父,愛欲為母。」由於無明與愛欲結合在一起,才使有情這個苦命兒生到世界上來。

《雜阿含經》說︰「於無始生死,無明所覆,愛結所繫,長夜輪迴,不知苦之本際。」

眾生從無始以來,生死的苦楚,是被無明(煩惱)所覆蓋,為愛欲的情結所繫縛著,才會像在漫長的黑夜中摸索,因為沒有智慧之光,起惑造業,輪迴不息,而不知苦的根源從何而來。

經中也說到「無明愛取三煩惱」,無明與愛取皆屬於煩惱,是分不開的,因為有了無明,不明白事理,不了解真理,為了滿足自己的貪心,有的時候所作所為,不一定合乎規矩,在無形中造了許多惡業,將來是要受果報的,因此,就在六道中輪迴不息。

愚癡生死,說明我們每一個人,生活在世界上,雖然自認為非常聰明,但是以佛法的觀點來說,大家都是薄地凡夫,都是愚昧無知的。

「菩薩常念,廣學多聞,增長智慧」,這三句,說明如何對治愚癡所招感生死苦果的方法。那就是做菩薩的任務是自覺覺他,為了達到這個目的,必須常常想到要廣學,要多聞,才能增長智慧。智慧度愚癡,智慧是光明,愚癡是黑暗,光明和黑暗是不能同時存在的,有了智慧,自然是打破了無明愚癡,了脫生死,因此,廣學多聞對菩薩來說,是非常重要的。

廣,就是廣博;學,就是學習;廣學,廣博地學習佛法,以及世間的一切學問。

佛經中說︰「菩薩當於五明中求。」

在古時候,印度把一切世出世間的學說,歸納為五大類,稱為五明。做一個菩薩,應該從五明當中學習。五明是︰

一、聲明︰包括︰(1)文辭學︰有關文章修詞的學問。(2)語言學︰語言是表達思想的工具,菩薩必須學會各種語言,才能度化一切眾生。(3)音韻學︰好像佛經的偈頌,中國古典的詩詞歌賦的韻文,都是音韻學。(4)樂曲︰佛教的梵唄、唱誦等。

二、工巧明︰一切工藝、技術、曆算等,都屬於工巧明。從前做小和尚的時候,我們家鄉有兩句俗語︰「要做和尚,先學三年婆娘。」意思是出了家,什麼都得自己動手,要會燒燒煮煮,洗洗補補,下廚房要會煮飯燒菜,衣服破了,必須自己縫補,這也是屬於工巧明。

三、醫方明︰生理、衛生、醫學、藥物……這一類的知識,屬於醫方明。具有這方面的常識,可以作為引導、度化眾生的一種方便。

四、因明︰以宗、因、喻三支比量的辯論方式,來說明某種道理,相當於西洋的邏輯學和中國的論理學。

五、內明︰即是內學,就是學佛的人,本分內所應該學習的三藏十二部教典。

做一個小乘人(羅漢),可以不必學習各種學問、技巧,然而,做菩薩是要上求下化,各家的學問,都是度生的工具,因此,菩薩必須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五明都要學習的。

多聞,多,表示數量很大;聞,是聽聞;多聞,多多聽聞佛法。菩薩不僅要廣博地學習一切,最重要的還是要多聞。佛經中,釋尊告誡弟子,在四十里之內,要是有法師、大善知識講經說法,發心做菩薩的人,都應當去聽講。

《梵網經》說︰「有新學菩薩,於一切說法處,不往聽受諮問,犯輕垢罪。」

不論出家、在家學佛的人,受了菩薩戒,就是新學的菩薩,做一個新學的菩薩,對一切說法的地方,不論是寺廟或公共集會的場所,有法師在講經,假使不去聽聞、受持、詢問(請教),就犯了「輕垢罪」。輕是對重來講的,次一等,比較輕;垢,就是不清淨、染污的,這種罪不算太重,但是,既然有機緣學習,而不去親近善知識,就是有罪的。換句話說,做菩薩的,應該要多多聽聞佛法,參訪大善知識,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就是我們最好的榜樣。

《正法念處經》云:「一切法覺,要由聞法;若不聞法,於法不覺。」

我們希望了解佛法深奧的道理,一定要聽聞佛法。不然,就不能了解,也沒有辦法覺悟了。

《華嚴經》也說︰「佛法無人說,雖慧莫能了。譬如暗中寶,無燈不能見。」

佛法,跟一般世間的道理不一樣,如果不經過法師、大善知識解說,在經文中所蘊藏的意義,你縱然很聰明、有學問,很有智慧,但對佛法一點概念也沒有,還是不能夠了解佛法真正的道理。說一個譬喻,白天有陽光,可以看清楚房中的一切東西,晚上黑漆漆的,房子裏面雖然有好多的珍寶,沒有燈光的話,是看不到寶藏的。同樣的,我們沒有聽聞法師、善知識的開示,就不能知道佛法的寶貴了。

也許好多善友要說︰我知道佛法是寶貝,也想要聽講和研究,可是我沒空,我要去上班;我家庭事情忙不開!

佛在《堅意經》中告訴我們︰

「其有好心善意之人,聞佛明法,一心而聽,其一日可。不能一日,半日可,不能半日,一時可。不能一時,半時可。不能半時,須臾可。其福不可量,不可訾也。」

這一段經文是說︰假使有一種懷著很好心、很誠意的人,發心要聽聞佛法,即使是很遠的地方,或者他有多忙,一心一意為了求法,他都會去的。如果環境許可,辦得到的話,有的時候,講一天經,就有始有終地整天聽,那是最好的。不過有的人要上班,或者其他的事情,或者家庭的雜務需要處理,不能全天聽經,只有半天的時間,就來聽半天也是好的。也有的人,雖然喜歡聽經,卻沒有空閒,不能聽半天,那末,聽一個鐘頭也是可以的。要是連一個鐘頭都忙不開,只能聽半小時的話,那就聽半個鐘頭好了。也有的人,連三十分鐘也抽不出來,那聽須臾(一刻)也好,能夠聽幾句也不錯嘛。要知道,聽經的功德很大,你不能聽整部經,不能聽整段的,就是聽一句,或者經中說的聽「一四句偈」(一首偈頌),福報就很大了,──你聞了以後可以開智慧嘛,終身受用不盡,這就是一種福報呀!所以,聽經聞法的功德非常大,是不可限量的。

另一方面,人家能不能聞法,各人的時節因緣,環境不同,我們不可以隨便批評人家,也不可以任意誹謗人家,譏刺人家︰「他吃飽了沒有事做,有的是時間,當然可以去聽,我可沒有那分閒工夫,就算是有,我也不會趕著去湊熱鬧!」這樣,不但得不到功德,反而有罪過,這一點,我們必須要注意。

話再說回來,我們講多聞,就是要多多找機緣聽聞佛法。或許有人會說,我們學佛,只要能夠修持就好了,何必多聞呢,聽佛法也不一定有用!甚至有的人還會引經據典地反駁,說《楞嚴經》一開始,就說「阿難一向多聞,未全道力」。──阿難是最多聞的,結果他脫不了摩登伽女的魔難,多聞又有什麼用呢?

不錯,阿難只是著重於多聞,他並沒有去修持,不然,就不會遭摩登伽女之難,所以除了聞而外,還要能夠照著佛法去修持,將來才能夠了生脫死。假使我們不能聽法,而擅自盲修瞎鍊,哪裏知道什麼是善法?什麼是惡法?三藏十二部經典,要是沒有人來解說,當然沒有辦法通達了解的,所以,多聞佛法實在非常重要。我們也可以說,佛法中的一切功德,都是由聽聞佛法而來的。

或者你們要問,聽聞佛法既然有功德,我們到那兒去聞法呢?龍樹菩薩曾經說過,可以從三方面去聽聞︰從佛聞、從佛弟子聞、從經典聞。

聽佛開示或佛弟子講經說法,是屬於親自直接聽言語的開示,當然是最好的,經中對這樣的聞法特別讚歎,所謂「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」。不過,釋尊早已經涅槃,離開我們很久了,我們沒有福報聽佛說法,雖然經中告訴我們︰現在藥師佛仍在東方琉璃世界講經說法,阿彌陀佛也在西方極樂世界說法,可是我們沒有那樣的修持功夫,哪裏能夠親自去聽藥師佛和阿彌陀佛說法呢!那末,我們到那兒去聽法?只有聽佛弟子說法了,不論是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只要對佛法有研究、能夠開講跟人家結緣,我們去聽聞,就是從佛弟子聞法。不然,如果我們程度高的話,自己打開佛經、注解來研究,對佛的妙法也是可以了解的,不一定要佛陀或者法師親自來開示,你有心鑽研,也是會通達佛法的。甚至於很多沒有智慧的,常常虔誠地禮佛、拜經,久而久之,智慧就開了。

多聞薰習,有四種功德︰

一、可以知道一切諸法︰我們聽講以後,就知道什麼是善法,什麼是惡法,什麼是有漏法,什麼是無漏法,就會了解世出世間的一切法了。

二、對一切的惡事,聽了佛法以後,能夠改正、停止。比如我們的行為,過去認為做得很對;我們講的話,過去認為沒有不對的地方;我們的思想,也認為是正確的,但是聽了佛法以後,知道那些行為、言語和觀念都是錯誤的,就會把它糾正過來。

三、聽了佛法以後,不會再去做那些沒有意義的事了。好像過去印度,有所謂九十六種外道,他們修苦行,做那些沒有道理的舉動,聽了佛法以後,能夠辨別是非,就不會再去學習那些沒有意義的事情。

四、我們聽聞佛法以後,能夠照著佛法去修持,將來能夠了生脫死,得到大解脫。

以上四種,是聽聞佛法的功德。

聞法,必須很虔誠、聚精會神、心無二用地聽,才能得到受用。在經中,我們常常念到︰「諦聽!諦聽!善思念之。」──你們要注意聽啊!你們要注意聽啊!聽了以後,還要常常好好地自己去思索、研究,把它牢牢地記在心裏頭,不可忘掉,這是聞法特別要注意的。

聞法,如果不如法,不但得不到佛法的受用,而且徒然荒廢時間。佛經中,以兩個譬喻說明聞法必須離開三種過失。

一、甘露喻︰天空降下甘露,我們希望把它盛起來,首先,必須有個器具來承受,這個器具不論是杯子,盆子或桶子,口一定要向上面,甘露才會降到裏面。要是把杯子的口朝下,底向上倒放,就沒有辦法把它盛起來了。再說,杯子如果不乾淨,甚至裏面有毒素,甘露雖然盛到了,也是沒有用的。或者杯子雖然向上,裏面也很乾淨,可是已經裂痕、破了,下面有洞,甘露灌了進去,就流出來,也是沒有用的。這譬喻我們聽講佛法,第一,沒有專心地聽,講的人固然講得天花亂墜,聽的人在下面卻是胡思亂想,正像杯子蓋著,雖然降下很多甘露一滴也得不到,我們沒有受用。第二,聽法存有成見、偏見,就好像杯子裏面有毒素一樣,縱然得到了甘露,也是沒有用。第三,聽法如耳邊風,從這個耳朵聽進去,又從另一個耳朵飄出來,過後馬上忘得一乾二淨的,正如杯子已經有了裂痕,裝再多的甘露也漏掉,縱然聽了很多佛法,心中完全沒有印象,算是白聽一場。

二、播種喻︰種子最主要的是下到泥土裏面去,假使把它放在講台上或撒在沙石上,它是沒有辦法生長的。還有,雖然撒到泥土中,但泥土上面已經生長了好多雜草、荊棘,種子固然發芽生長,很快就枯萎了。或者把種子放在泥土上面,被鳥雀飛來啄食了。這譬喻︰(1)聽法的時候不注意,就不能領納。(2)存著不乾淨的思想聽法,雜亂不清。(3)聽過以後就忘掉。

上面兩個譬喻,都是提醒我們應該抱著什麼樣的態度來聽聞佛法。

佛在經中也告訴我們,每一個眾生渾身是病,身體有病,心理也有病。我們的身體,從生下來以後,就有老、病、死的病;心理上最大的病是貪、瞋、癡。佛陀降生人間度眾生,以佛法來醫治我們身心的各種疾病,所以我們聽聞佛法,就要把佛當成醫王(最了不起的醫生),把佛法當作是良藥,把出家人(僧寶)視為看護,聽法的時候,我們要觀想︰(1)自己是個病人,身心都有病,必須看醫生。(2)我們學佛的人,親近善知識就像有病找醫生一樣。(3)把佛法當成藥方,法師講經說法,就好像醫生給我們開藥方一樣的。(4)澈底治療︰光有藥方,你不買藥,不服用,病也是不會好的,因此,有了藥方,必須遵從醫生的吩咐,按時服用,才有治療的效用。所以經中說︰

佛雖宣說極善法,如若聞已不實行,

如諸病者負藥囊,終不能療自身病。

佛雖然把最好的道理告訴我們,可是我們都當成耳邊風,沒有照著去做,就好像害病的人,雖然一天到晚把藥袋子掛著,沒有去吃,病哪裏會好呢!所以學佛的人,聽了佛法,必須依法而修持,才能受用。

再說,我們人生,最大的是生死之病,從無始以來就有了,可以說已經病入膏肓,不是一、兩次藥就吃得好的,必須經常服用才能根治。我們的煩惱習氣太多了,唯有常常聽聞佛法,才能逐漸減少、斷除,要是沒有恆常心,偷懶,對我們修學佛法,就沒有多大的效果。

依佛經說,做為一個可以讓我們親近的善知識,最圓滿的應該具備了下面五個條件︰(1)有證德︰對於戒、定、慧三學,都有確實的修證,縱然不是百分百的有成就,也有幾分跟一般人不一樣的,所以,善知識要有證悟的境界。(2)有教德︰善知識本人要深入經藏,廣學多聞,能夠做大家的模範,教化有情。(3)通達正法︰對佛教的教法能夠了解,對於正法與邪法都能夠辨別。(4)具有悲愍心︰有教化眾生的慈悲心。(5)具足辯才︰有善巧方便去教化人。

雖說,一個真正的善知識,必須要具備上面所說的五個條件,但是,新學佛的人,對於善知識的要求,不能太高,凡夫畢竟是凡夫,沒有一個人百分之百是圓滿的,所以,應當以「觀德莫觀失」的態度去親近善知識。這位善知識有道德,我向他學習,他有過錯的地方,我不去批評他。

孔子說︰「三人行,必有吾師焉。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」

假使三個人走在一起,當中一定有一個可作為我的老師。他好的地方,我跟著他學,不好的,就不要學。同樣的,我們對一位法師、對師父的要求,不要太苛刻。

對於善知識的教誨,我們不要違背,師父吩咐我們的事情,要依教奉行。還有,我們對善知識要恭敬供養,侍奉師長猶如父母,讓他生歡喜心,才能施予教誨,我們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。

講到多聞,因為大家都來聽佛法,我就順便把聞法的態度和要求告訴大家。

我們要能夠廣學、多聞,過去不知道的、不了解的,也都慢慢地知道、了解,智慧自然而然一天天地增長了。

由多聞而增長智慧,佛法稱為聞慧。

孔夫子說︰「學而不思則罔。」我們所學的,聽過以後,自己要靜下來加以思考,不然,亦是徒然的。聞法也是這樣,聽了以後,要進一步加以審慎地思考,這樣啟發的智慧,稱為思慧。聽了以後,加以思考,然後去實踐(修行),由修行體會得來的智慧,稱為修慧。

《佛遺教經》說︰「實智慧者,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。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。一切病者之良藥也。伐煩惱樹之利斧也。……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。若人有智慧之照,雖是肉眼,而是明見人也,是名智慧。」

講到智慧,佛說了好多的譬喻︰我們人生充滿了老、病、死,種種的痛苦,我們要超越生死苦海,智慧是最堅固的大船,所以我們有了智慧,就可以克服這許多的痛苦。再說一個譬喻,好像在夜裏,四周一片黑暗,什麼都看不到,有一盞燈,就可以指引我們路向。我們處於愚癡(無明)之中,迷惑顛倒,像在黑夜裏行走似的,智慧好像是一盞很光明的燈,照亮了我們前進的道路。又好像我們生了病,需要醫生開藥,智慧是很好的藥,有了它,各種疾病都能夠消除。智慧也像是把很利的斧頭似的,我們的煩惱,恰如一棵很大的樹木那樣牢固,需要用很鋒利的智慧斧頭,才可以把它砍掉。

智慧既然是妙用無窮,所以,我們應當從聞、思、修三方面下手,來增長智慧,得到利益。一個人只要有智慧的覺照,他雖然只是一雙肉眼,沒有得到天眼通,也是很明亮的,可以洞察世間的一切事理,算是個明眼人,這就叫做智慧。

以上所說的「廣學多聞,增長智慧」,是個人修持,自利方面的。「成就辯才,教化一切,悉以大樂」,是屬於利他方面的。

「成就辯才」,辯才,就是言辭很流利,說話口若懸河,滔滔不絕,也就是善於辯論道理,橫說、豎說,都能講得頭頭是道,讓人家心悅誠服。

依佛法說,辯才可分為四種,稱為四無礙辯︰

一、法無礙辯才︰對於世間一切萬法、出世間一切佛法,不但看得透澈,而且講得很清楚,讓人家了解,就是法無礙辯才。

二、義無礙辯才︰義,就是意義、道理,對於佛法在字裏行間所含藏的道理,能夠深入淺出,有條不紊地講出來,使大家都會了解,叫法無礙辯才。

三、辭無礙辯才︰辭,言辭,就是善於講話,讓人聽了如坐春風,感到很舒服,很中聽,講的時間雖然很長,卻感覺一會兒就過去了,這就是辭無礙辯才。

四、樂說無礙辯才︰樂,本來指快樂,這裏應念為「要」音,就是喜歡的意思。樂說,很喜歡講。有的人雖然有了辯才,但不一定會喜歡講,菩薩發了菩提大願,要救度眾生,所以喜歡講佛法,而所講的佛法,是從他自性流露出來的,一點障礙都沒有。

《維摩經》說︰「菩薩作不請之友。」真正發菩提心的菩薩,雖然沒有請他,他自己來,主動去接近眾生,同大家做朋友,這就是樂說無礙辯才了。

釋迦佛的十大弟子,其中有一位名叫富樓那的,最會講佛法。有一天,他向佛陀請示︰

「世尊,在西方偏遠的輸羅那國,還沒有人到那裏弘化,我想去看看。」

輸羅那國,那是個沒有開化的地方,人民非常野蠻,毫不講理的,好多外面的人去了,都被打死。所以佛陀聽富樓那說要去那裏,馬上提醒他︰

「那個地方太危險了,去了不一定能夠感化得了他們,說不定反而受到他們的傷害,你還是不要去吧!」

「佛陀啊,就是因為那裏大家都不喜歡去,我才想去,要是有人去,就不用我去了。」

接著,富樓那表示了他去弘化的決心︰

「為了度化他們,即使他們笑我、罵我、侮辱我,我不會在意的。」

「假如他們把你打傷了怎麼辦?」

「那也沒有關係,他們還沒有把我打死嘛!」

「要是他們蠻性發作起來,把你打死,怎麼辦?」

「我是心甘情願去的,為了弘法度眾生,我縱然死了,也是有價值的!」

佛陀聽了富樓那這麼一講,深深地受他弘法的熱誠所感動。

他說︰「好!你去吧!」

富樓那滿腔歡喜地去輸羅那國了,以他的真誠,以他無礙的辯才,終於感化了那些野蠻的土人,都順服了他,皈依三寶學佛了。

富樓那成為佛十大弟子,被稱譽為「說法第一」,是從這件事來的。

「教化一切」,既然廣學多聞,增長智慧,就有了辯才,接著的目標,就是教化一切了。教是教導,化是感化,一切,指所有的眾生,不但是人類,有情、無情都包括在裏面。

要教導、感化眾生,有兩種方法︰身教和言教。身教,就是以身作則,身體力行,讓大家跟著效法,這是一種無言之教。言教︰就是用言語來教化眾生,必須成就四無礙辯,用很好的道理來說明,教化一切眾生。總而言之,在教化眾生的過程當中,身教與言教並行是很重要的。

這裏,我說一個有關教化眾生的公案。在中國南北朝時代的梁朝,有一位法師叫竺道生,一般都稱他為道生法師。平常我們說︰「生公說法,頑石點頭。」這典故就是從他而來的。

在道生法師那個時代,經典還沒有全部傳入中國,道生法師真是有智慧,他講經時就說︰「一切的眾生都可以成佛,即使那些很愚癡、迷昧、一點智慧、一點靈性都沒有的人,也可以成佛的。」意思是連一闡提,大家認為沒有佛性,什麼都不懂,近乎白癡的人,也是可以成佛的。在《涅槃經》中,的確有這樣的說法,可是當時這一部經,還沒有傳到中國來,沒有經典的根據,道生法師這一種言論,大家都反對,認為他別出心裁,屬於荒謬的見解。

道生法師對於大家的反應,覺得非常難受,於是跑到蘇州虎丘山上,把道理講給石頭聽,到最後,連頑冥不靈的石頭,都在點頭,這就是「生公說法,頑石點頭」的來源。

過去慈航菩薩曾經告訴我們︰

從前有一位法師很會講經,可是大家都不喜歡聽他講,是什麼原因?他過去未曾跟大家結緣。這位法師就常常帶了好多的穀米,去撒在山林裏面餵鳥兒,當鳥兒來吃的時候,就向牠們說法,跟鳥兒結緣。二十年以後,他講經說法的時候,都是青年們來跟他學習,這些青年,就是過去受他施食、聽他說法的鳥兒轉生的。

「未成佛先結人緣」,這是經中常提到的,奉勸諸位,要廣結善緣,有機會把你所知道的佛法告訴人家,不一定要成就辯才,也是可以教化一切的。

「悉以大樂」,樂,就是快樂,世間的快樂是暫時的,無常的,往往快樂過份了,就樂極生悲,說實在的,這種快樂並不是真正的快樂。大樂,是最殊勝的、究竟的、無上的、根本的涅槃妙樂──成佛最大的快樂。所以悉以大樂說明教化眾生的目的,是使眾生由聞法獲得了法喜充滿,有智慧脫離愚癡生死,得到真正的快樂。

悉以大樂,也可以說是「皆大歡喜」,自己和大家都離苦得樂,這是完成做菩薩自利利他的任務。

我們也知道,四宏誓願──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──是諸佛的共願,做菩薩更是要以它作為上求下化的願力,本經第五覺悟的內容,涵蓋了四宏誓願的道理︰廣學多聞是法門無量誓願學,發大心一切都要學習。增長智慧是煩惱無盡誓願斷,所謂以智慧劍斷煩惱絲,智慧像是一把利劍,有了它,可以把煩惱絲斬斷。教化一切是眾生無邊誓願度,我們不但要度人類,甚至連一切動物,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。悉以大樂,我們發菩提心,給大家都能共成佛道,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。

我們也可以說,多聞與智慧是對治愚癡,由於我們愚癡,就要修學各種法門、斷除一切煩惱。那末,教化眾生,使他們都能夠成佛,是對治生死,假使離開了生死苦海,大家都證得無上菩提,這就是皆大歡喜了。

【書籍目錄】
第1頁:幻生法師序 第2頁:自序
第3頁:甲、緒說 第4頁:乙、解釋經題
第5頁:丙、介紹譯者 第6頁:丁、解釋經文—序分
第7頁:丁、解釋經文—正宗分—無常無我覺 第8頁:丁、解釋經文—正宗分—常修少欲覺
第9頁:丁、解釋經文—正宗分—知足守道覺 第10頁:丁、解釋經文—正宗分—常行精進覺
第11頁:丁、解釋經文—正宗分—多聞智慧覺 第12頁:丁、解釋經文—正宗分—布施平等覺
第13頁:丁、解釋經文—正宗分—出家梵行覺 第14頁:丁、解釋經文—正宗分—大心普濟覺
第15頁:丁、解釋經文—流通分
推薦 打印 | 錄入:admin | 閱讀:
相關書籍      
本書評論   查看全部評論 (0)
表情: 表情 姓名: 字數
點評:
       
評論聲明
  •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
  •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- 五戒十善,不要謾罵
  •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
  •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
  •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