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案100 聖嚴法師著
			身緣在路
			
				
				| [日期:2010-07-24] | 來源:網絡轉載 
				作者:聖嚴法師著 |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,請按 |  | 
			
			
		
			   身緣在路
  
  荷澤神會禪師往見六祖惠能大師,六祖問:「從何所來?」神會答:「無所從來。」六祖又問:「汝不歸去?」神會答:「一無所歸。」六祖歎說:「汝太茫茫。」神會答:「身緣在路。」
  
  荷澤神會是六祖晚年最年輕的沙彌弟子,非常聰明優秀。這位十幾歲的小和尚去見六祖,六祖問他從哪裡來,神會說不從哪裡來;意思是這個問題太大、太複雜了,所以不必問他從哪兒來。
  
  「從何所來」的範圍很廣。第一,可能是問他師父是誰,是從哪座寺院來的;第二,問他出生於何處,俗家在哪裡;第三,問他知不知道這一生是從哪個前生來
的,可是前生之前還有前生,永遠問不盡,即使有宿命通,知道過去有無量生,但也說不完。因此神會索性回答無所從來。這個答覆很有學問,表示他的本性超越時
空,既無所往亦無所來。
  
  六祖又問:「你為什麼不回去?」這還是試探他。如果神會說:「我還不想回去。」那就答錯了。既然無所從,當然一無所歸。神會又闖關成功了。六祖繼續測驗他:「你既不知從何處來,又不知往何處去,你的人生好渺茫,太糊塗了。」可是神會答得很中肯:「身緣在路。」
  
  從這句話看不出神會開悟了沒有。如果他真開悟,可能會答:「我無事可做。」但他答的是「身緣在路」,表示他還有事,還在路上走。可以據此說他尚未開
悟,但也可以說他開悟了,因為無事可做,也無個人的目標,只是隨緣度眾生,所以正在路上走。走的什麼路呢?是慈悲和智慧的菩薩道,也是佛道。
  
  「身緣在路」這句話,對所有的人都有啟示作用。我常說,禪的修行者重視過程,以過程為目標。過程之中有苦有樂,有晴有雨;有時窮山惡水,有時柳暗花
明,種種情況都可能發生。人生的路也一如修行的路,既然這段路是自己應該走、必須走的,就要好好走下去。不要埋怨路況糟糕,也不要得意路面平坦,走路就走
路!人在一生之中有順有逆,那是各種因緣促成的;路上的情況不論好壞,既然必須通過它,那就勇往直前吧。
  
  神會正在走路,走的是禪修的路、成佛的路。至於不談從哪裡來,往哪裡去,是避免把近程目標當成了終極目標,也避免把階段性的起點當成了最初的起點。只
要努力地走,維持大方向,那就好了。有時走路並不需要固定的終點,好比散步、健行是為了練腳力、練身體,身在路上走就是目的。
  
  因此,人在生命的過程中,只要是在往前走,就是在努力、在學習、在進步,未必需要設定一個僵化的目標,也不要一直懸念著起步處對不對。能夠保持著「身緣在路」的態度,一定是一個豐富而有意義的人生了。
			
			
			
	
		| 【書籍目錄】 | 
		| 第1頁:前言 | 第2頁:野狐精 | 
		| 第3頁:龍潭吹燭 | 第4頁:一切具足 | 
		| 第5頁:踢倒淨瓶 | 第6頁:非干我事 | 
		| 第7頁:不飢不飽 | 第8頁:飢來吃飯睏來眠 | 
		| 第9頁:終日尋春不見春 | 第10頁:鬼家活計 | 
		| 第11頁:空中一片雲 | 第12頁:兩個泥牛鬥入海 | 
		| 第13頁:好醜起於心 | 第14頁:捨父逃走 | 
		| 第15頁:生死事大 | 第16頁:如是如是 | 
		| 第17頁:身緣在路 | 第18頁:煩惱即菩提 | 
		| 第19頁:直用直行 | 第20頁:野鴨子 | 
		| 第21頁:併卻咽喉脣吻 | 第22頁:一粥一飯 | 
		| 第23頁:無開口處 | 第24頁:山下做水牯牛 | 
		| 第25頁:一口吸盡西江水 | 第26頁:抱贓叫屈 | 
		| 第27頁:子真牧牛 | 第28頁:一棺兩屍 | 
		| 第29頁:有無皆是 | 第30頁:爐中有火 | 
		| 第31頁:蚊子上鐵牛 | 第32頁:喚院主 | 
		| 第33頁:祖師畫像 | 第34頁:老僧好殺 | 
		| 第35頁:吃粥洗缽 | 第36頁:一日看一字 | 
		| 第37頁:一物不將來 | 第38頁:我不會佛法 | 
		| 第39頁:這裡無奴婢 | 第40頁:只圖遮眼 | 
		| 第41頁:玄沙救火 | 第42頁:壓良為賊 | 
		| 第43頁:好事不如無 | 第44頁:悟法迷人 | 
		| 第45頁:不許夜行,投明須到 | 第46頁:牛胎生象子 | 
		| 第47頁:逢著便殺 | 第48頁:死一回始得 | 
		| 第49頁:今日乃知,鼻孔向下 | 第50頁:雜貨鋪 | 
		| 第51頁:將心守靜,猶未離病 | 第52頁:片石在心 | 
		| 第53頁:不知最親切 | 第54頁:無下手處 | 
		| 第55頁:不為人天來 | 第56頁:大好山 | 
		| 第57頁:不落階級 | 第58頁:說似一物即不中 | 
		| 第59頁:懸崖撒手 | 第60頁:使得十二時 | 
		| 第61頁:晝夜一百八 | 第62頁:禮佛無所求 | 
		| 第63頁:空手把鋤頭 | 第64頁:師姑原是女人作 | 
		| 第65頁:一時埋卻 | 第66頁:雪峰淘米 | 
		| 第67頁:秦時轢鑽 | 第68頁:生身父母在深草裡 | 
		| 第69頁:歸宗拔菜 | 第70頁:眾生心裡出 | 
		| 第71頁:不肯承當 | 第72頁:如蟲禦木 | 
		| 第73頁:腳跟猶未點地 | 第74頁:長空不礙白雲飛 | 
		| 第75頁:自有娘生褲 | 第76頁:法堂倒了 | 
		| 第77頁:石頭出汗 | 第78頁:前也常坦,後也常坦 | 
		| 第79頁:一得一失 | 第80頁:閒名在世 | 
		| 第81頁:有主沙彌 | 第82頁:有不病者 | 
		| 第83頁:除之益患 | 第84頁:德山的棒 | 
		| 第85頁:馬祖看水 | 第86頁:離此殼漏子 | 
		| 第87頁:日用而不知 | 第88頁:盲者係前盲,啞者係前啞 | 
		| 第89頁:今日初三 | 第90頁:不被境惑 | 
		| 第91頁:通身是眼 | 第92頁:住持事繁 | 
		| 第93頁:諸方火葬,我這裡活埋 | 第94頁:死貓兒頭 | 
		| 第95頁:猶有這個在 | 第96頁:鐘聲擊心 | 
		| 第97頁:功德天.黑暗女 | 第98頁:一枝草 | 
		| 第99頁:主在什麼處 | 第100頁:恰恰用心時,恰恰無心用 | 
		| 第101頁:業識茫茫,無本可據 | 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