舍利弗!如我今者,讚歎阿彌陀佛,不可思議功德之利。
佛又叫舍利弗道:「舍利弗!像我現在把所見到的利益,把阿彌陀佛所說修持淨土法門講出來,而且稱揚讚歎阿彌陀佛,是因為他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,不是一般人的思想所能想像的,也不是一般的言論所能說明的。」
「不可思議功德之利」:思,思想,精神方面的;議,議論,口頭方面的。阿彌陀佛的功德、願力所達到的境界,他一切的一切,絕對不是普通人的思想,可以去想像及推測的,也不可用一般的言論,所能議論或說明的,所以說是不可思議的。
講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,以上已經講了很多,現在再扼要地復習幾點:
一、阿彌陀佛本身的「無量光」、「無量壽」:阿彌陀佛的光明,時時照耀十方世界所有念佛的眾生,只要眾生能至誠念佛,即能與阿彌陀佛光光相應,就好像他有一個廣播電台在廣播,我們這裏把收音機打開,電波接上,就能夠聽到那裏的廣播。正所謂感應道交。念佛念到一心不亂的境界,就一定能獲得阿彌陀佛的接引,到西方極樂世界去。這樣的功德力量,當然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能夠想像得到的,是不可思、不可議的。
二、由於阿彌陀佛的智慧、願力與神通妙用,在極樂國土變化而成的殊勝境界:一切的水鳥、樹林、羅網,都能演說妙法,甚至連流水聲、風吹聲,除了演奏音樂以外,也都在講經說法,使得因念佛而往生的眾生,都生起念佛、念法、念僧的道心。這又是另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。
三、往生西方的眾生,在那裏是思衣得衣,思食得食:我們現在肚子餓了,要買食物,煮東西;想要穿得雅觀一點,就要買衣服,做衣服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什麼都不需要,想吃什麼就有什麼,想穿什麼樣的衣服就立刻披在身上,一切受用自然具足,不必想方設法地去爭取。
四、阿彌陀佛本身發出無量的光明、具足無量長的壽命。每個生到西方去的眾生,都跟阿彌陀佛一樣,具有種種相好,壽命無量。豈不是非常的不可思議!
五、生到西方極樂國土,立刻就跟大菩薩、大阿羅漢等諸上善人俱會一處,在那麼好的環境中,一起修學,永不退轉,一直到成佛。這又是何等殊勝、不可思議的境界。
總而言之,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、正報、都是那樣的不可思議!那種勝境,絕不可以用我們凡夫的心理來思量、測度,也不可用我們普通的知識來討論的!因此,釋迦世尊不禁對阿彌陀佛生起敬仰讚美之心,讚歎阿彌陀佛這種偉大的、不可思議功德的大利益,進而把親自看得清清楚楚的事實告訴大家,並勸大家要發心、發願,共往極樂淨土!
接下來,釋迦牟尼佛更舉出十方世界中的諸佛,也異口同聲地讚歎阿彌陀佛的無量功德的事實。
東方亦有阿鞞佛、須彌相佛、大須彌佛、須彌光佛、妙音佛,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,各於其國,出廣長舌相,遍覆三千大千世界,說誠實言,汝等眾生,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,一切諸佛,所護念經。
東方的阿鞞佛、須彌相佛、大須彌佛、須彌光佛、妙音佛等五尊佛作為代表,還有數也數不清的佛,都在他們自己的佛國裏,現出又廣大又寬闊的舌相來,把三千大千世界都遮蓋起來,並誠誠實實地宣說著:「你們眾生,應該相信,應該讚歎,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!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,對於一切眾生有莫大的功德,這部經是十方諸佛,所保護、所惦念的!」
這部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是屬於釋迦牟尼佛「無問自說」的一部經,沒有人請問,自己說出西方世界阿彌陀佛殊勝境界,恐怕有人懷疑,不肯相信,以為是釋迦牟尼佛自說自話。釋迦世尊為了證明他所說的,都是「真實不虛」,特地請出十方世界無量諸佛,選些代表來作證,證明他所說的話不是亂說,而是有證據的。首先舉出東方的阿鞞佛等諸佛來加以說明。
在《佛說阿彌陀經》梵文原本,提出十方世界。我們所講的這部經,是依據最流行的版本: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,這部經裏面只提出六方佛,因為羅什法師了解中國人愛簡略,所以翻譯時省略了四方,只翻了東南西北上下六方,而省掉了東南、西南、東北、西北四維。說實在的,講到四方,已經包括了四維。玄奘大師的《彌陀經》譯本裏,就保留了原來的十方佛。
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,阿彌陀佛的功德太大,教化眾生念佛往生西方,不可思議的功德,不是釋尊一人稱讚,十方諸佛都在讚歎。現在來介紹東方的幾位具有代表性的佛名。
一、阿鞞佛:阿鞞,是印度語,譯為中文是「不動」。世間一切都是生滅法,也就是無論任何物體,都是有生、有滅、有去、有來的動相。唯有佛已經證到無漏聖果,他的法身再也沒有生滅來去,是常住不動的。東方的這尊阿宫鞞佛就稱為「不動佛」。他的世界,叫做「歡喜世界」,與西方極樂世界的意義差不多,不過那個世界的人雖已斷了淫欲,仍有男女的形相,所以不及西方極樂世界來得清淨。
學佛的目的是「不動」,說起來簡單,做起來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一回事。談到「不動」這兩個字,使我想起一個「八風吹不動」的公案,可以看出人生是如何的「動」,順便講給大家聽聽。
宋朝時,江蘇鎮江金山寺的佛印禪師,與當時著名的文學家蘇東坡是方外之交,是一對很要好的朋友。那時,蘇東坡在江北瓜州做官,與金山寺只隔了一條江,彼此往來只要坐船,一會兒就可以到達了。
有一天,蘇東坡靈感一來,作了一首偈語:「稽首天中天,毫光照大千;八風吹不動,端坐紫金蓮。」稽首是頂禮、拜,天中天是指佛,佛是天中之天,聖中之聖。佛的慈光,能遍照三千大千世界,所以我們要虔誠地頂禮他。佛的修持已經達到最高的境界,就算是有八種境界風吹過來,他還是端端正正地坐在紫色的金蓮花臺上,一點也不會被動搖。這首偈表面在讚佛,實際上蘇東坡是藉以說明自己的修持功夫到家。他認為這首讚佛偈,寫得非常成功,就派書僮過江送給金山寺佛印禪師,請禪師品一品,一心一意希望禪師讚歎幾句。誰知佛印禪師一看,竟批了兩個字要書僮拿回去。蘇東坡在門口等著,不一會兒,書僮就原船回來了,他看到書僮這麼快回來,一定是禪師傳話讚歎他,那知書僮把字條遞給他,打開一看,竟然是「放屁」這兩個大字。惹得蘇大學士怒氣衝天,馬上過江,想找佛印禪師理論。禪師知道他只是紙上談兵,什麼八風吹不動,回他那兩個字的目的就是要看他動不動。所以在他還沒有來之前,寫了兩句話,貼在金山寺門口。蘇東坡帶著一肚子氣過來,看到禪師站在寺門口微笑著,一股毫不在意的樣子,氣更大了,正想發作時,一眼看到寺門口貼的那幅字條:「八風吹不動,一屁打過江」。蘇東坡呆了一下,細細想了想,覺得很慚愧,就向禪師頂禮謝罪。這個公案,成為佛門千古佳話。
「八風」指什麼?就是:稱、譏、毀、譽、利、衰、苦、樂,八種境界風。
「稱」:是當面稱讚;「毀」:是背後毀謗。有的人當面對人稱讚,背後又是另一回事,毀謗人家。稱與毀是兩種相對的境界風,假使我們被人家讚歎,心裏飄飄欲仙,感到很歡喜;若是不幸被人家毀謗,我們就會生氣難過,你想想,這兩種風是不是隨時都會動搖我們的情緒。
「譏」:是譏笑;對人當面不客氣地講諷刺的話,使人難堪;「譽」:是名譽。有些人自以為是個正人君子,值得人家敬仰讚歎,也希望別人來奉承讚歎自己。實際上,個人行為好不好,是聽到別人在背後讚揚,那才是真正的好名譽。譏是當面譏諷,譽是背後讚歎,這兩種境界風,叫人不動心是不容易的。
「利」:是利益;「衰」:是衰敗。當我們遇到順利的境遇,好像做生意賺了錢,心裏會好高興,如果虧本失敗了,會好傷心。這利衰之間的心情,都是大家免不了的感受。
「苦」:痛苦;一種壞境界來,精神壓力大,逼迫身心名「苦」;「樂」:快樂,痛苦的反面,心理高興,適悅心意名「樂」。這苦與樂兩種境界風,也會引起我們不同的感受。
八風、是四順、四違,一正一反四對。四順是稱、譽、利、樂,四違是譏、毀、衰、苦。學佛就是要接受境界的磨練,對這八種順違之風,能撐得住,不為它所動。一個人若是真正做到八風吹不動的境地,是非常的了不起。
東方第一尊佛──阿鞞佛,不動佛,已經證得無漏聖果,當然不為世間之八風所動搖了。我們學佛,要以阿宫鞞佛為模範,學習他這種八風吹不動的境地。
以下三尊佛,須彌相佛,大須彌佛,須彌光佛,都是以須彌為名。「須彌」,印度文,山名,譯成中文為「妙高」。依照佛教的世界觀來說,須彌山是在四大洲(東勝神洲、南瞻部洲、西牛貨洲、北拘羅洲)的大海當中。佛經中說明這座山是由金、銀、琉璃、水晶四寶所堆積而成的,所以稱為「妙」;同時這座山出水有八萬四千由旬的高度,世間其他的山峰都不能跟它相比,可以說是眾山之王,所以又稱為「高」。以下提出的這三尊佛,他們的智慧、道德、相貌、和辯才,都是非常超越,就像是須彌山一般,既高且妙,因此以須彌山立名。
二、須彌相佛:須彌相,是形容這尊佛的相好,為百福莊嚴所成,與眾不同,無與倫比。平常只要一談到看相,大家都感到特別有興趣,都想聽聽憑自己的面相,會有怎麼樣的命運。佛教講一切唯心造,相由心生。一個慈善平和的人,面貌就會和藹可親,自然得到眾人的尊敬,人和萬事興,好運一定會隨著而來。學佛人學習菩薩的精神,最終的目的是成佛,就要心懷慈悲,隨時以笑容對待別人。你可曾看過相貌不很莊嚴的佛像嗎?當然沒有。佛像雕塑得莊嚴,自然令人生起恭敬心、自動虔誠頂禮;相反的,如果佛像雕塑得很不莊嚴,一看已產生厭惡心,那裏還會去禮拜他呢?「須彌相佛」專修相貌莊嚴的法門,相貌非常美滿。佛的相貌莊嚴,從何而來?是由福德莊嚴得來。在座諸位,假使想要相好圓滿,就要多多修持福報。
三、大須彌佛:這尊佛是以德行著稱,他的德行非常高,簡直比須彌山還要高大!正如《維摩經》所講:「名稱高遠,踰於須彌」。
四、須彌光佛:這尊佛是修智慧的。世間上的人,有的思想敏銳,高深遠見,具足聰明智慧,前途自然無量光明。有的卻很愚癡,沒有知識,不管理論或是行為,總是迷迷糊糊,常常犯錯,前途是一片黑暗。「須彌光佛」的智慧光芒,彷彿須彌山一樣,普遍照耀世間的一切,所以稱為「須彌光佛」。
五、妙音佛:這尊佛的音聲非常微妙,大家聽了不要以為他是歌星,而是指他很會講佛法,每次講法都能觀機逗教,深入淺出,恆順眾生。佛經中常用:「佛以一音演說法,眾生隨類各得解」這兩句話來形容。意思是說,「妙音佛」只以一種語言來講說佛法,中國人聽到他講的是華語,菲律濱人聽到他講的是菲語;大學生聽到的是一種境界,小學生聽到的又是另外一種程度。更進一步,不只是人類,所有六道的眾生,也都聽懂他的話,了解他講的意義。說詳細一點,就是在同一時間,同樣幾句話,能夠依個人的程度,個人的環境,了解他所講佛法的真正意義。他講說佛法的技巧,已經到了微妙音聲的境界,所以用「妙音佛」為名。
「如是等」:當佛陀在講說這部《佛說阿彌陀經》時,講到虛空有無量無數的世界,科學還不發達,一般人都以為是神話,如今科學昌明,證明太空中的確有無量無數的星球、太陽系。因此,「如是等」是指東方世界,除了前面所列舉的五尊佛以外,還有無量無數的世界,當然也有無量無數的諸佛了。「如是」、是指前面所列舉的五尊佛;「等」是包括無量無數的世界,無量無數的一切諸佛。
「恆河沙數」:是表示非常多的意思。恆河又名殑伽河,又稱岡底斯河。是印度的四大河流之一,發源於西藏大雪山頂的阿耨達池,高一三八○○呎。從南方流出,注於印度孟加拉灣。它的闊度有四十里,其中的沙粒,非常微細,而且粒粒分明。釋尊經常在恆河兩岸說法,恆河又是印度著名的河流,為了讓人容易了解,每當形容到難以計算的數目時,就以恆河沙來作比喻。
「各於其國」:在自己的國土中。
「出廣長舌相」:形容每尊佛,都在自己的國土中讚歎宣說淨土法門。廣長舌相,是佛陀具足的三十二種瑞相之一。「舌」是舌頭,「廣」是左邊到右邊的闊度,「長」是從舌尖到舌根的幅度。「廣長舌」是形容佛陀的舌頭相貌。怎麼會得到這種相好呢?佛陀多生累劫,口離四過,得到口業清淨,所以成佛後,自然成就如此瑞相。
平常我們形容人家很會講話,都說:「鼓動三寸不爛之舌」,可見我們一般人的舌頭,最多只有三寸長。佛經告訴我們:如果一個人能說誠實的語言,三世不打妄語,他的舌頭伸出來,就可以達到自己的鼻頭。這算是一種「貴相」。假使舌頭只廣不長,或是只長不闊,甚至非常短小,伸縮不靈活,話講不出來,口吃或啞巴,這就是前世愛罵人,喜歡欺騙別人、搬弄是非,所遭感到的不好報應。所以做人要修口德。又有一些人的歌聲很圓潤,講話很動聽,這都是由於養成口德修來的;有的人講話聲音像烏鴉,沙啞不清,人家都厭惡,不想聽,佛教講因果,不是無緣無故的,都是不修口業的關係。所以希望具足廣長舌相,平時講話要慎重,千萬不能隨便亂說話。
佛、菩薩從無量劫以來,都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絕無妄語,才能修得這種廣長舌相。根據《華嚴經離世間品》告訴我們,菩薩有十種舌頭妙相:「(1)分別解說一切眾生無盡行舌,(2)開示演說無量法門舌,(3)讚歎諸佛無盡功德舌,(4)說法無盡辯才舌,(5)演說無盡大乘法門舌,(6)普覆十方虛空界舌,(7)普照一切佛世界舌,(8)平等讚歎一切眾生舌,(9)隨順諸佛令歡喜舌,(10)降伏一切魔及外道、除滅生死至涅槃舌」。再進一步修持,即能獲得佛的「廣長舌相」!我們現在還是凡夫,講這些似乎近於神話;但將來成佛時,一定可以親證。
每尊佛有三身:法身、報身、應身。講到應化身,又分兩種:一是勝應身,一是劣應身。釋尊當年在印度出世為太子時,屬於「劣應身」,雖然看來跟我們一般人一樣,但是由於累劫生中的修持,卻具有跟我們不一樣的廣長舌相。佛經中說,他的舌頭伸出來,不只到達鼻頭,還可以遮蓋著整個臉面,甚至到髮際,這是修持功德所招感的。
「出廣長舌相,遍覆三千大千世界」,剛剛談到佛的舌頭,可以把整個臉孔遮住,可以伸到頭髮,已經不容易讓人相信。更何況是經文中告訴我們,舌頭伸出來可遍滿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大,老實說,這種講法,更是怎麼說也會讓人懷疑的,一般人都不肯接受。事實上,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」,沒到那種境界,不管怎樣解釋,也說不清楚,等修到佛的境界時,自然能體會得到!
現在可以舉一則「公案」來說明。
佛未成佛以前,當時印度的傳教師,只有婆羅門,從未見過什麼「佛」。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,度著托缽的生涯,他不管是窮的或富有的人家,只是沿門一家一家托缽化飯,每每只在門口站了站,不給飯,就走了,並不久留。有一天,釋迦牟尼佛托了一上午的缽,人家也不知道他是「佛」,當然沒有人供養他。這個時候,有一位老太婆吃飽後,正要把吃剩的半碗飯,拿出門外去倒掉,剛好碰上釋迦佛在她門外,問明原委,知道佛陀是要化一點飯吃,老太婆非常婉惜地說:「真是可惜,要是早一點來,這碗飯就供養您。」
「不要緊,只要把你手中的這半碗剩飯給我就可以了!」佛陀非常慈悲地回答。
「這真不好意思呀!」老太婆懷著一種恭敬心,也可說是一種慚愧心,把剩的飯供養了佛陀。
佛接受了她的供養以後,同時讚歎她說:「以你今天供佛的功德,種了成佛的善根,於無量劫以後,一定會成佛。」
誰知道,當佛托缽的過程中,有個外道一直跟蹤著他,想看看佛陀究竟在搞什麼把戲?這時,聽到佛說了這些話,以為抓到了佛的把柄,就不客氣地質問他說;「你是誰呀!不是淨飯王的兒子嗎?為什麼會成為討飯的呢?」
「是呀!我因為出了家,就要過這種清苦的生活。」
「既然出了家,就該受得了苦,如果受不了苦,倒不如回到皇宮去享福!」隨後更不客氣地痛斥他:「為了吃半碗剩飯,向人家奉承講好話,還說將來會成佛,簡直是打妄語!」
佛聽後,不但不生氣,還誓言,他三大阿僧祗劫從來沒有打過妄語,隨即伸出廣長舌相將整個面都遮蓋了,舌尖一直伸到頭頂髮際間。這雖然使得外道驚歎,但是他還是不相信,認為佛所說的,有關供養一點點剩飯而能使自己將來成佛,仍然是一種妄語!佛於是再舉個譬喻說:「我們(印度)不是有種多羅樹(像中國的榕樹)嗎?又高又大,可是它的種子只不過是芝麻那麼一點點大而已!」
「長了幾十年,時間一久,當然長得高大呀!」外道說。
「對了,你明白這一個道理,就應該相信我沒有打妄語。我是說她因為今天供飯,而種了善根,將來無量劫以後才成佛,並沒有說他今天就能成佛啊!」
這則「公案」,說明當時佛為了需要而顯神通,了解「劣應身佛」的廣長舌相,伸出來尚且可以蓋覆整個臉部,由此推論,「勝應身佛」的廣長舌相,伸出來可蓋覆三千大千世界,那是不足為奇的!
如果我們以凡夫心境,暫時還不容易了解這種境界,我們還可以從兩方面來說:一方面,如果修持到高不可測的佛境界,一定可以達到不可思議的現象;另一方面,可以這麼說:釋尊及一切諸佛所講的佛法,法音所傳播到的地方,就等於他們的舌根所到的地方,這種道理,我們比較容易接受!譬如說,我說我的廣長舌,能遍覆整個講堂,你們會說我講的是神話,但是我改變一下說法,說:我的聲音能遍覆整個講堂,大家都相信吧?由此可以說,我的聲音所到之處就是廣長舌相。推而廣之,佛的法音,遍覆三千大千世界,也可以說是從理論上說明的廣長舌。
又如收音機、電視機,我可告訴你們,所有聲音、所有影像都是盡虛空,遍法界。過去講這種話簡直是神話,現在科學進步,就可證明,只要有個收音機,又有個同樣電波的電臺,隨時打開,都可以收到。任何地方有個電視臺,你有個電視機,頻道一開就可收看得到。目前應用傳真,寫封信,通過電話線,臺北、甚至全世界,隨時就可以印出來。進一步,在電腦上上網,天南地北,更是無所不至,甚至連對方的影像都看得到。可見這可遍佈三千大千世界的舌相,科學越發達,對佛教的真理,更能有充分的證明。
蘇東坡詩云:「溪聲盡是廣長舌,山色無非清淨身。」所有溪水在流動的聲音,就像佛在說法的廣長舌一樣。這前面的一句詩,正好說明廣長舌相的定義。
「三千大千世界」:是佛教的專有名詞,屬於佛教的世界觀。根據佛經的記載,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,是以須彌山為中心,四周環繞四大部洲,就是南閻浮提(南瞻部洲)、東毘提訶(東勝神洲)、西瞿陀尼(西牛貨洲)、北拘羅洲(北拘羅洲),往上到梵天,下至阿鼻地獄,有一對日月,這就是一個小世界,以現在的名詞來說,就是一個太陽系。集合一千個小世界,成為一個中千世界,再由一千個中千世界,集合成一個大千世界。總合小千、中千、大千,這三個千字,所以稱為三千大千世界。經過這樣的解釋,我們可以了解,整個世界的形成,所謂的三千大千世界,並不是有三個大千世界,只是一個大千世界而已。
每個大千世界,都有一位大梵天王。宇宙間,大千世界是無量無數的,大梵天王也有無量無數了。我們這個大千世界,總名為娑婆世界,是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教區,包括了整個三千大千世界,所以說佛要分千百億的應化身,才能教化眾生。
宇宙中,有無量無盡的三千大千世界,我們所居住的地球,只是大千世界中微小的一分子,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,在科學還未發達的二千多年以前,就講出了這麼高境界的理論,可見釋尊的智慧,是何等的深不可測,值得我們崇拜。
「說誠實言」:「誠」,就是不虛假、不欺誑、不變異;「實」,就是真實如語,只是按照本來的實況,老老實實地講出來,一點都不會欺騙人。《金剛經》說:「如來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、不誑語者、不異語者。」這幾句話,非常明白地演繹說明了「說誠實言」的真義。十方諸佛都是說這五種真實語,所講的話都是真真實實,一點都不欺騙人的,所以說是「說誠實言」。
一般人經常不說誠實話,言語虛妄,推其原因,只要把《金剛經》所講的五種語言反過來,就成為不誠實的話了:
(1)「非真語」:佛覺悟後,證得真如佛性,所講出來的話,能把世間的一切現象,一切體性,原原本本、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。我們凡夫卻沒有那種大智慧,還沒能證得真如佛性,所說出來的話,完全憑我們虛妄的執著,而隨便講的,並不能講出諸法的真相,所以叫「非真語」。
(2)「不實語」:我們所講的話,所知道的每一件事,或所知道的任何道理,都只知道一小部份,並沒有完全了解,可是一般人卻喜歡任意虛飾誇張,這就是「不實語」。
(3)「不如語」:凡是對一種境界,所講出來的話,不能按照原來的意思去講,只憑自己的執著,跟人唱反調,本來是有的,卻說成沒有;常常抹煞事實,所以稱為「不如語」。
(4)「誑語」:欺誑。講出來的話不實在,存心不良,誑騙別人,故意顛倒是非,把是說成不是,不是又說成是,亂打妄語,所以叫做「誑語」。
(5)「異語」:異,不一樣。說話前後矛盾,開始是這樣說,掉過頭來又是另一番話,毫無見解,隨聲附和,就是「異語」。
我們學佛的人,應該「說誠實言」,不可犯此五種虛妄不實的話。
「汝等眾生,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,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」:釋尊告訴大家說:十方國土所有的眾生們,你們應該堅定信心,相信這部《稱讚不可思議功德,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》。
這部《佛說阿彌陀經》的經名,完整的全名,是十六個字:《稱讚不可思議功德,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》。實在太長,不容易記,又讓人覺得太嚕囌。玄奘大師所譯的經名為《稱讚淨土佛攝受經》,比較短一點,羅什法師翻譯時,索性稱為《佛說阿彌陀經》這六個字。中國人一向喜歡簡單,羅什法師翻譯的這部經因而非常流行,就是他取名的方法非常到家。各家所譯的經名雖然不同,但意義卻是一樣的。
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東方世界有無量無數諸佛,只舉了五尊代表,接下去,南方、西方、北方、下方、上方、同一公式,只把佛名改了,以下相同的句子,就不再重講了,只介紹佛代表的名字而已。
舍利弗,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、名聞光佛、大焰肩佛、須彌燈佛、無量精進佛,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,各於其國,出廣長舌相,遍覆三千大千世界,說誠實言,汝等眾生!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,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。
南方的日月燈佛、名聞光佛、大焰肩佛、須彌燈佛、無量精進佛等五尊佛作為代表,還有數也數不清的佛,都在他們自己的佛國裏,現出又廣大又寬闊的舌相來,把三千大千世界都遮蓋起來,並誠誠實實地宣說著:「你們眾生,應該相信,應該讚歎,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!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,對於一切眾生有莫大的功德,這部經是十方諸佛,所保護、所惦念的!」
講東方世界五尊佛時,有三尊佛是以須彌山作為名稱。平常說「南方丙丁火」,火代表光明,以下要講的南方世界的五尊佛,有四尊是以光明作為名稱。
一、日月燈佛:這尊佛是以日、月、燈三種光明來命名,表示他的大智慧光明,是無所不照、無處不照的。日、就是太陽,太陽雖能遍照天下,但只能照耀白天。夜晚,月光代替太陽,使黑夜光明。凡是太陽和月亮照不到的地方,那就由燈光來服務了。這尊佛將太陽光、月亮光和燈光三種光明連接在一起,稱為「日月燈佛」,就是代表智慧,有了智慧,不論白天和黑夜,隨時隨地,都可以為我們破除人生貪瞋癡一切黑暗。眾生的貪心太大(貪)、無明火也大(瞋)、是非不分(癡性太重)。這許許多多三毒的黑暗,要以布施破除貪心、以忍辱心破除瞋恨心、以智慧破除愚癡,是六度其中三種。日月燈佛,具足了無盡的智慧光明,教導我們以種種修持的方法,照破人生一切貪瞋癡的黑暗。
二、名聞光佛:名,名譽。名聞光佛修持的功夫特別好,普遍聞於十方,好像光芒一樣地四射,無所不到,眾生只要聽聞到這尊佛的名稱,就會蒙受他的加被,更進一步,如果能稱念這尊佛的名號,就能得到呼應。俗語說:「豹死留皮,人死留名。」大家到過動物園,看到豹身上的皮,非常漂亮,死後被商人弄來賣,價值昂貴。人活在世界上,辛辛苦苦為了什麼?希望死後有好的名譽。對於名聲的看重,可算是人之常情。可是,有些人一味沉迷於「知名度」,許多人為爭取社會上、國際上的知名度,常常不擇手段,用種種辦法,希望能揚名世界,他認為縱然不能「流芳百世」,也得「遺臭萬年」,這樣愛名的心態,實在太可憐了!諸位如果到杭州觀光,那裏有個岳王廟,岳飛精忠愛國的精神,就是「流芳百世」;秦檜夫婦的塑像跪在兩旁,任人吐痰踢罵,就是「遺臭萬年」。同樣是揚名千古,名聲好壞受到的待遇卻是這樣的差異,我們怎麼能不警惕自己的行為呢!有些人為了爭取虛名,反而搞得身敗名裂,那又何苦呢?
假使我們做人處事,事事如法,對社會人群有貢獻,自然而然地「實至名歸」。有事實表現,那樣所獲得的名聞,才算有光彩;受到眾人的敬重,也才能榮宗耀祖,我們做人應該朝這方面去努力。
名聞光佛就是在因地的功行修持,有無量功德,名聲遠播,能夠慈光遍照,使得眾生沐浴在佛光中,得大利益,因此取名為「名聞光佛」。
三、大燄肩佛:燄,是火燄,象徵著光明。肩,能夠荷負,也就是可以擔當得起重任。這尊佛懷著無限的熱忱、悲心,激發出生命的光輝,能夠擔當救度苦難眾生的神聖事業,所以取名為「大燄肩佛」。
四、須彌燈佛:須彌,是須彌山。須彌山是最高的了,叫「妙高山」。俗語說「高燈遠照」,燈,放在低處,照不遠;放在最高處,才能照得遠。這尊佛以如須彌山這樣崇高而微妙的燈塔,光芒四射,照遍整個世界,來照耀引導黑暗中的無量眾生,使他們步向光明解脫之道,所以稱為「須彌燈佛」。
五、無量精進佛:無量,佛教對於不能計算的數目,都是以無量無邊來表示;精,精粹,不複雜;進,不退轉,向前進。這尊佛,為救度眾生,不管在無量數的時間裏,不管在無量數的地方,他都能很精進地運用無量數的法門,以純正的真理,從不休息地去利益一切眾生,而令他們走向光明大道,所以叫「無量精進佛」。
以上已經講過十尊佛的聖號,每尊都有他們的意義、有的是以修持的工夫,有的是以救度眾生的力量來起名,不管從那方面表現出來,都有他獨特的意義。
舍利弗!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、無量相佛、無量幢佛、大光佛、大明佛、寶相佛、淨光佛,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,各於其國,出廣長舌相,遍覆三千大千世界,說誠實言,汝等眾生!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,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。
西方的無量壽佛、無量相佛、無量幢佛、大光佛、大明佛、寶相佛、淨光佛等七尊佛作為代表,還有數也數不清的佛,都在他們自己的佛國裏,現出又廣大又寬闊的舌相來,把三千大千世界都遮蓋起來,並誠誠實實地宣說著:「你們眾生,應該相信,應該讚歎,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!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,對於一切眾生有莫大的功德,這部經是十方諸佛,所保護、所惦念的!」
西方世界,跟東方世界及南方世界一樣,也有恆河沙數諸佛,算也算不清的,現在只推舉七尊佛來介紹:
一、無量壽佛,大家聽了,會想到《佛說阿彌陀經》的主人翁:阿彌陀佛,譯成中文是無量光、無量壽,那麼這尊無量壽佛,是不是就是指阿彌陀佛呢?名稱是一樣,不過並不是同一尊佛,而是另外一尊佛。關於這一點,有兩位古時的大德曾經有這樣的解釋:
(1)靈芝大師說:這尊無量壽佛,並不是那位曾經出家為法藏比丘,後來成為西方極樂世界教主的無量壽佛,試想想,這裏是六方諸佛在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,如果這尊佛是指阿彌陀佛,豈不是自己在讚歎自己嗎?所以說,這尊無量壽佛,另有其佛!釋迦牟尼佛曾經告訴我們,虛空界是無邊無際的,同一名號的佛、菩薩太多了,佛經中提到共有三十六萬億、一十一萬、九千五百尊,同名同號為阿彌陀佛的。
(2)慈恩大師說:縱然阿彌陀佛是讚歎自己,鼓勵大家念佛生到西方去,也沒有什麼不妥當。因為佛是法王,於法自在,為了引導一切眾生,啟發信仰,讓大家發願到極樂國土去,免除生死輪迴的痛苦,可說是一種善巧方便。因此、這兩種說法,都有各自的道理,也都說得過去。
講到無量壽佛,就是長壽。每個人都希望能長命百歲。最近買到一本大陸出版的《大眾醫學》,裏面有一篇介紹四川省長壽縣的典故。古時某一朝代,皇帝祕密地派宰相到西南邊境(四川省)去辦一件事,同時也派了一批隨從化裝成老百姓跟他一起去。辦完事,在回京城的路上,被一陣大雨延誤了行程,宰相只得帶著隨員夜宿旅館,次日再起程。第二天,天還在下著雨,一行人決定冒雨繼續回程,路上,遇見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家,但是生龍活虎的,精神很好,手上提著一把傘,又挾了另一把傘在趕路。
「老人家呀!你急急忙忙地,為了什麼呢?又為什麼一個人拿兩把傘呢?」既然在路上有緣相遇,宰相閒著也是無聊,就跟他攀談起來。
「我爸爸去買禮物,下雨了,我是去送雨傘給他的。」
宰相一看,這老人家看來已經有七十多歲了,他的爸爸至少也有九十多了,還能親自到店裏去辦禮物,豈不是很稀有嗎!為了好奇,就跟著去看看。這一看,不得了,這個老人家雖然滿頭白髮,可是紅光滿面,滿健壯的,手上拿著一包禮物,禮物上寫著一個很大的紅「壽」字。
「請問老人家在為誰辦壽禮呢?」宰相上前問道。
「祖父生日,我親自來辦壽禮。」老人家回答。
宰相聽後,更感奇怪了,一對將近七十與九十多歲之間的父子,居然還有祖父在做生日,豈不是天下奇聞嗎!他也就不急著趕路了,順便也買了一包禮物,跟著去祝壽。一到那壽家,賀客滿座,熱鬧得很,詳細一看,有幾十個是一百歲左右的,那太公剛好在過一百五十歲生日,精神好得很,自己正興高采烈地在招待客人,真是不可思議。他們在壽家作客,等壽宴過後,再趕回北京去。回到京城,除了稟告皇上有關出差的任務以外,還把這次遇到的奇事講了出來。皇帝聽了,想到國家正當太平盛事,竟然在西南四川山城地方,有這麼多長壽的人,實在是很難得,因此就下令把那個縣命名為「長壽縣」。
中國有一句古話:「人生七十古來稀。」人能活到七十歲已經很難得。但臺灣有位一百歲的政府官員叫張群,他說:「人生七十才開始。」意思是:別以為七十很老,我今年七十歲,才是人生的開始呢!看看,他雖然老了,可還是那麼開朗!他有首〈不老歌〉:「睡得好,起得早,七分飽,常跑跑;多笑笑,莫煩惱,天天忙,永不老。」一個人想要身體好,睡眠是最重要的,只怕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,那是最傷身的;有些人不按時睡覺,非要弄到半夜三更才上床,日上三竿才起床,吃過午飯後又要午睡兩、三個小時,睡多了,也會頭昏腦脹的。早上五時起床,午飯後再休息半個小時,是最理想的。飯也不能吃得太飽,不合衛生,只要七分飽就夠了。平時要常運動,多散步,對人的健康是有益的,古話說:「飯後百步走,活到九十九。」不要整天愁眉苦臉的,沒病也愁出病來,要保持開朗的心情,學習彌勒菩薩的笑口常開,每天大笑三次,自然快快樂樂,健健康康。更不能以為自己年紀大了,就什麼事都依賴別人,整天無所事事的,多無聊,找一些比較輕便的事來做做,精神有所寄託,心情自然愉快,人也保持青春,就不會老了。
希望長生不老,要長命百歲,要無量壽,按照上面的方法去做,這是屬於世間法。至於出世間法,佛經上說,希望長壽,就要戒殺放生。一般人總以為過生日,要宴客慶祝,為了慶生,而殺害了千千萬萬的生命,這個道理說得過去嗎?過生日要宴客,最好是吃素,平常多吃素,對身體的營養健康也是有好處的。
二、無量相佛,你們見過那一尊佛,一天到晚把眉頭鎖住?所有佛的相貌都非常慈祥、非常莊嚴,這就是佛的相好。佛的相好,是無窮無盡的,應身佛就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或說九十七種大人之相,還有說八萬四千相好,乃至無數相好等,都是讚歎佛的法相莊嚴。「無量相佛」,是強調這尊佛的相好難以計算。這尊佛度眾生的方法著重於相好:修積無量福德,以莊嚴相好接引眾生來學佛、修持、以至成佛。相書上講:相由心生,一個人相貌的美醜,跟心理情緒有密切的關係:一個內心慈悲的人,面容一定慈靄悅色,讓人看了自然如沐春風,歡喜跟他接近;如果心中正生著氣,面部一定表現怒容,人家一看就害怕,誰敢跟他接近呢?可見相貌的莊嚴與否,完全由心理所造成,所以佛教說「一切唯心造」。
佛經裏有個〈醜鬼的故事〉,就是跟「相」有關:佛在世時,有個名字叫「醜鬼」的人,一個好好的人,為什麼會稱為醜鬼呢?「醜」是由「酉」和「鬼」合起來,酉是中國十二個時辰之一,在下午五時到七時之間的這一段時間;鬼是太陽下山以後才出來,所以一提到鬼,就會和難看連想在一起,如果說醜鬼,那真是醜上加醜,難看的程度,可想而知。釋尊告訴我們,過去印度有個大富長者,生了一個很難看的兒子,有錢人愛體面,怕被人嘲笑,就把他關在家裏,不讓他跟人接觸。長大以後關不住,就把他丟到荒山裏去,由他自生自滅。當大富長者要把他送到深山去時,一路經過的地方,那些飛禽走獸看見了,都害怕得不敢走近而跑得遠遠的,可見他是如何的難看。看到這種情形,醜鬼當然是非常傷心難過,覺得活在世上還有什麼意思呢,還是早點死算了!慈悲的佛陀,為了救度他,就帶幾位比丘到山裏去,在他住的旁邊搭個茅蓬住了下來。佛為什麼要這樣做呢?因為佛陀知道,如果直接去找他,他一定會嚇得跑掉,為了要讓他自己覺得外在的醜並不是絕境,還有改善的機會。釋尊就住了下來,把自己變成一個比「醜鬼」更醜的比丘。「醜鬼」一看,世上竟然有個比我更難看的,他心裏得到了些許的安慰。後此釋尊就與「醜鬼」生活在一起,「醜鬼」有個同伴,日子就比較好過一點,不再那麼傷心地想死了。釋尊每天在山裏打坐用功,「醜鬼」就在旁邊靜靜地看著,日子就在平靜中慢慢的過去。
有一天,「醜鬼」看到本來既粗又黑的醜比丘,在打坐中臉型卻變得既好看又莊嚴,覺得好奇怪,等他出定後,就問他是什麼原因,他說他在打坐中作觀:觀想佛的相好,觀想佛的莊嚴,觀想佛的慈悲,當心中想佛的相好光明時,面貌也就慢慢地變好看了。「醜鬼」聽了,非常高興,請求比丘教他作觀的方法,從此也跟著比丘打坐觀想,臉也漸漸變得莊嚴起來,最後跟隨釋尊出家,證了羅漢果位。諸位,如果要莊嚴,要漂亮,就要時刻觀想佛的莊嚴、佛的相好,生生世世都會生得相好莊嚴的。總而言之,我們先從大門的彌勒菩薩觀想起,每個人都笑容滿面,看到大家都是笑嘻嘻的,則人間就會充滿和諧安樂。
三、無量幢佛:幢、是掛幢旛兒或旗幟之類的旗竿,經常有數丈高,在很遠的地方就可以看到這一個標誌,所以有高顯的意義。這就以無量幢來形容佛的道德福報非常崇高,智慧光明顯赫;以他的功行,來接引教導眾生歸向覺路,或摧伏種種邪魔。
四、大光佛:大光、就是光明廣大,能夠普照一切。是說這尊佛的智慧之光,廣大無礙,能夠遍照一切眾生。
五、大明佛:去除一切黑暗,叫做大明。證得無上的智慧,光明普照十方,無所障礙。
談到光明,「光」、「明」是象形字,光是火在頭上,很顯明的。明是太陽、月亮。光與明,都是破除黑暗的。光是「體」;明是「用」;好像電燈發出光,電燈的本體是光,照出的光芒是作用,光明在佛教裏代表智慧。「大光」與「大明」,這兩尊佛,是由「體」「用」各自立名。我們每個人都具備了隱而不現的身光;比我們高一級的天人,因他們的福報所感,都有明顯的身光;不需日月的照明,至於三乘如羅漢、辟支佛和菩薩們,皆各自有光;但總不及佛光能普被一切。佛是大光大明,每個人都有智慧之光,只要誠心念佛,好好努力,大家頭上一定會大放光明。
六、寶相佛:寶,是珍寶;是尊貴、希有的意思;相,相好,莊嚴、殊勝,如同非常珍貴的寶貝,希有難得,可尊可貴,故名寶相。是說這尊佛能以莊嚴殊勝的種種相好,顯示於一切眾生,由仰慕佛相的尊貴而發菩提心,以期達到修道證果的解脫境界,故以立名。
七、淨光佛:淨、是清淨,凡夫是染污的。佛斷盡了一切染污的煩惱,而證悟本具的清淨真如佛性,自然流露出智慧光芒,普渡眾生而登覺岸,故以立名。
以上這七尊佛,是代表西方世界的恆河沙數諸佛,也都誠懇地勸他們本國裏的一切眾生,要相信這部經。
舍利弗!北方世界有燄肩佛、最勝音佛、難沮佛、日生佛、網明佛,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,各於其國,出廣長舌相,遍覆三千大千世界,說誠實言,汝等眾生!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,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。
北方的燄肩佛、最勝音佛、難沮佛、日生佛、網明佛等五尊佛作為代表,還有數也數不清的佛,都在他們自己的佛國裏,現出又廣大又寬闊的舌相,把三千大千世界都遮蓋起來,並誠誠實實地宣說著:「你們眾生,應該相信,應該讚歎,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!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,對於一切眾生有莫大的功德,這部經是十方諸佛,所保護、所惦念的!」
現在講到北方世界,推舉出五尊佛來作為代表:
一、燄肩佛:燄、是火光,代表光明,也就是智慧的火炬。想想看,假使我們現在坐著的講堂裏,沒有電燈的照耀,會是什麼情況呢?一定是一片黑暗,什麼都看不到,內心充滿恐懼。人,都有無盡的煩惱,使我們的人生充滿黑暗,需要依賴佛陀的智慧之光,才能照破一切的黑暗,解除無限的煩惱,達到安寧自在的境地。肩、肩膀,可以負擔重量,也就是能荷擔廣度眾生的偉大重任。前面南方世界曾講過「大燄肩佛」,那位佛雖然多一個大字,但意義並沒有什麼差別,都代表佛的光明智慧,能肩負接引眾生修學佛法,令他們早日脫離苦海的重大任務。佛的德號很多相同,這裏又是另一個例證。
講到「肩」能負起荷擔救度眾生的重任,可是也得配合智慧,以智慧的火炬作為引導,才能發揮肩膀正確的功能;不然,縱然有肩膀來負起重擔,有時也會演變成愚蠢的行為。
「百喻經」有個「殺子成擔」的故事,說明一個人的肩膀,因為缺乏智慧的配合,不但不能解決難題,反而造成慘案,這是多麼的可悲。這故事發生在印度,有個家庭,生了七個男孩,雖然不是很富有,可也過得和和樂樂。人生本無常,幸福並不能永久存在,不幸接著來臨,其中一個孩子得了急病死了。辛辛苦苦養大的孩子,一旦死後,這種親情的割捨,使得父母傷心欲絕,尤其是爸爸,更是悲痛,決定把屍體擺在家裏,不想埋葬,整天呆呆地對著這個兒子的屍體看著,什麼也不做,妻子勸他也勸不動。日子一久,屍體發臭,鄰居們受不了,也都過來勸他,人既然死了,就該出葬,不應該停留在家裏,拗不過鄰居的勸導,於是忍著悲哀,決定把孩子葬了。印度是水葬的,不像中國是火葬或土葬,他想,要把兒子送到河邊去,只有一個怎麼挑,自己還有六個兒子,得再殺一個湊成一擔,才好挑出去。這糊塗的爸爸,為了要把死去的兒子送出去安葬,不惜再殺另一個兒子,才能平衡成為一擔。我之所以要引這〈殺子成擔〉的故事,是告訴大家,人的肩膀固然可以擔、可以負重,像這個糊塗的父親,缺乏智慧,能擔又有什麼用,反而發生這慘案。再說,這尊燄肩佛,不只是有力量可以負擔弘法利生的重任,而且還以智慧來配合,可以觀機逗教,看什麼眾生就講什麼法,誘發他們走上光明的大道,使每個人都能解脫人生的痛苦。
二、最勝音佛:這尊佛的音聲,最殊勝、最奧妙,非常圓潤,世間的九法界:包括六道眾生(天、人、阿修羅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)的凡夫,三乘(聲聞、緣覺、菩薩)聖人,所有的聲音都無法跟他相比。經中說,佛的音聲具有八種殊勝:
(1)極好音:佛的音聲,天上人間,無法相比,那是一種登峰造極的,最好的聲音。
(2)柔軟音:一般沒有修養的人,發出的聲音都是兇巴巴的。佛是大慈大悲的,所發出的聲音,都是溫和柔軟的,讓人聽起來很舒服。
(3)和適音:和,溫和,是沒有違背;適,適應,是恰到好處。佛說法時,觀機逗教,能適應一切聽眾的程度,程度高的,佛為他說深奧的佛理,程度低的,佛為他說比較淺顯的道理,不管怎麼說,都能恰到好處,適合聽眾的心理,而且總是以一種溫和的口氣講出來,讓人喜歡聽他說法。
(4)尊慧音:尊,尊敬;慧,智慧。經中說:「佛法當於恭敬中求」,要以虔誠恭敬的心理追求佛法,才能得到真正的法益。聽到佛的法音,大家自然而然地生起一種尊敬心,而能獲得智慧。
(5)不女音:佛有十種通號,其中之一為調御丈夫。佛是大丈夫,講佛法時的聲音,都是很雄壯而且有大丈夫氣概,絕沒有軟弱無力的娘娘腔,更能使天魔外道害怕而折伏。
(6)不誤音:平常我們稱一些不肯用心教導學生的老師為「誤人子弟」,表示老師以錯誤的材料教導學生,貽誤學生的前途。佛是天人師,智慧無量,辯才無礙,所講的佛法,都是真理,絕對沒有錯誤的。
(7)深遠音:佛的法音,能使十方世界有緣的眾生,都能聽得清清楚楚,並且聲音都是一樣的,沒有遠的比較迷糊,靠近的聲音比較清楚的分別。佛陀神通第一的弟子目犍連尊者,為了好奇,想知道佛的聲音到底能到達多遠的地方,曾經以神通力,飛到東方無數世界以外去,以便測量釋尊聲音的邊際,結果什麼都測量不到,因為不管他到多遠的地方,聲音都是一樣的均勻清脆。
(8)不竭音:不竭、就是沒有窮盡的意思。佛所講的道理,就像甘露水一樣,滔滔不絕地,永遠不會乾枯的,所以眾生聽了佛法,受益也是無窮盡的。
這尊最勝音佛證得不可思議的音聲妙用。經中有二句偈語:「佛以一音演說法,眾生隨類各得解」,佛只是用一種語言講經,所有的聽眾,不管六道的人類、天眾、畜生等,或是三乘聖賢,隨他們的類別,依據各自的程度,同時都能了解,佛的偉大就在這裏。佛佛道同,這尊最勝音佛,跟釋迦牟尼佛一樣,每次講說佛法的時候,九法界的聽眾,都能了解,所以稱為最勝音佛。
我們平常無論是講話、唱歌、或是誦經、唱讚,如果梵音嘹亮,就能引起別人的欣賞、讚歎。聲音好不好聽,雖然說是天生的,但是以佛教的因果論來說,那也是前世修來的。講到音聲好,是業報所感,就講個佛經裏的故事,證明音聲好,跟因果是脫離不了關係的。
佛在世的時候,有一位善和比丘,生得非常醜陋,個子又矮,人家一看就討厭,但誦經時,他的聲音,卻很宏亮,令人聽了生歡喜心。佛弟子們對他的過去世不明究竟,因而去問佛陀,釋迦牟尼佛具有大智慧,有宿命通,所有世間一般不了解的問題,他都知道,所以佛陀才向弟子們道出他過去生中因果報應的故事:
這故事發生在無量劫以前,過去七佛中,第四尊拘留孫佛的時代。當拘留孫佛住世,教化眾生的因緣結束,圓寂火化後,當時的國王發心要供養拘留孫佛的舍利,於是下令建造一座莊嚴壯觀的七層寶塔來供養。這種龐大的工程,自然需要許多工人,其中有個工人,認為國王為了數粒舍利,竟動用國庫龐大的經費,又動員了大批的人馬,真是勞民傷財!於是,生起一種輕慢心。
但是,國王的聖旨,在臣民積極的執行之下,不久,堂皇的舍利塔,終於依照預定的日期建成了;而國王虔誠建塔的表現,也贏得了全民的歌頌歡呼!這個時候,當初批評的那個工人,感受到身心的清寧,才承認自己的想法完全錯了!隨即發露懺悔,並設齋供養所有來拜舍利的群眾,廣結善緣,為了想贖罪,並拿出所有的儲蓄,鑄了一個金鈴,懸掛在七層寶塔的最頂層。風一吹,叮叮噹噹的,好聽極了,大家聽了金鈴的聲音,自然都生起了歡喜心。
佛告訴弟子們道:「當時起輕慢心的那個工人,就是現在的善和比丘,由於他輕慢佛塔,所以今生才遭感到身形醜陋的果報;後來他能悔改,並誠心奉獻金鈴,因而感得聲如洪鐘,令人喜悅而敬仰!」
在座諸位,如果想要聲音好,鑄鐘、佛前的磬、所有的法器,以你們供養的功德,將來一定會感到圓潤宏亮的好聲音。聽了佛告訴我們善和比丘因果報應的故事,要生出一種警覺,大凡人家提倡一件好事,如果能力做得到,要盡心盡力參加,功德很大;假如力量做不到,也要隨喜、讚歎,功德也是很大的。正如普賢菩薩十大願中,第五願就是「隨喜功德」。千萬不能輕慢、千萬不能批評。
三、難沮佛:沮、是破壞,難沮、是不可破壞的意思。沮、本來是水名。水能載舟也能覆舟,水的衝激性很大,具有破壞河堤衝覆舟船的力量。這尊佛,是不可以破壞的。為什麼說是不可以破壞呢?因為以他的修持,在自利方面,已證得堅固的理體,證得金剛不壞之身,任何力量,不能破壞;在利他方面,所化度的眾生,皆參透真理,不為五欲所破壞,所以稱為難沮佛。
四、日生佛:日、太陽。日生,太陽剛剛從東方升起。黎明時,初出的太陽,富有無限的朝氣,能照破漫漫長夜的黑暗。這尊佛出現世間,就像是初出的太陽,以他的智慧之光,朗照眾生,使眾生的貪、瞋、癡破除,得以脫離無明黑暗,而走向光明的世界。
五、網明佛:世間的魚網,大都是用麻線或塑膠繩交織成的。相傳大梵天上(帝釋天居住的地方),有無盡的珍寶明珠,交織成因陀羅網(帝網),粒粒發光,互相輝映,蔚為奇觀。佛有無量的智慧,好像發光珠寶所結成透明的寶網一樣,時時放光,使人生的黑暗破除。這尊佛,在苦海裏渡眾生,以他的智慧之光,說出的妙法,字字珠璣,交織成無量的法門,而廣度一切眾生,所以稱為網明佛。
以上所列北方世界的五尊佛,已經講完。
講完北方,如果以十方來說,除了東、南、西、北四方以外,應該還有東南、東北、西南、西北四維,可是這裏只講六方,所以四維並不包括在內。以下我們要講下方和上方。
舍利弗!下方世界,有師子佛、名聞佛、名光佛、達摩佛、法幢佛,持法佛,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,各於其國,出廣長舌相,遍覆三千大千世界,說誠實言:汝等眾生!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,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。
下方的師子佛、名聞佛、名光佛、達摩佛、法幢佛、持法佛等六尊佛作為代表,還有數也數不清的佛,都在他們自己的佛國裏,現出又廣大又寬闊的舌相來,把三千大千世界都遮蓋起來,並誠誠實實地宣說著:「你們眾生,應該相信,應該讚歎,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!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,對於一切眾生有莫大的功德,這部經是十方諸佛,所保護、所惦念的!」
當釋迦牟尼佛介紹了北方世界的諸佛以後,接著又告訴舍利弗下方世界的諸佛。
下方世界: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下面,還有無量的世界,所以稱為下方世界。從前科技還沒有發達的時候,總以為我們這個世界是不動的,在我們的下面,那裏還有什麼世界呢!要是有的話,那一定就是地獄了。其實不然,如今科學昌明,利用種種儀器的測試,使我們了解:咱們居住的地球,只是虛空中許許多多微不足道的星球之一,每到晚上,我們會看到所有的星星都在發光閃爍,每一個星星,就是一個世界,我們能夠看到別的世界在發光,同樣的道理,站在其他的世界上,也會看到我們這個地球在發光。由此推論,除了這娑婆世界以外,所有上、下、東、南、西、北四周,也都環繞著無量世界。釋尊在二千多年前講出,所有盡虛空遍法界,世界之多,就像是恆河沙數一樣,一般人是不容易接受的。科學不斷的進步,如今的確證明了佛所說的:十方世界、恆沙國土的真實不虛,科學越昌明,越能顯出佛法的偉大。
下方世界的諸佛,當然也是恆河沙數不可計算的;現在只介紹六尊佛,給大家認識:
一、師子佛:師子、就是獅子。牠是獸中之王。如果獅子一吼,百獸皆驚。佛為人中之王,所以佛經中常常引用獅子的威名來形容與佛有關係的,如:稱佛為「人師子」;正如《懺悔文》中說:「所有十方世界中,三世一切人師子」;佛說法所登的寶座,稱為「獅子座」;用「作獅子吼」,來表示佛一說法,能使眾生破除貪、瞋、癡,令一切天魔外道,悉皆恐佈,震驚,一一都被感化了!這尊佛的法音遠播,威震環宇,所以稱為師子佛。
據說:獅子命終的時候,其他的獸類都不敢食噉牠的屍骸,且由牠自身所生出的蟲來蠶食之。《仁王經》說:「如師子身中蟲,自食獅子肉,非外道也!」這譬喻佛法的在世間興盛,是靠佛教徒自己來護持,來發揚光大;反過來說,佛法的衰敗,也是教團內部的不和,不能依教奉行,破壞自己的教門所造成的,就如獅子身上肉,只由獅子自身生出的蟲來吃,其他的動物都不會吃,是同樣的道理。正所謂「物必先腐,而後蟲生」。如今時當末法時代,佛的預言己經兌現,很多佛教出家人,佛教信徒,所作所為不能如法,自毀教門,不禁令人浩歎!
二、名聞佛:名、是名譽;名譽,是人的第二生命。「三代之下,唯恐不好名!」能愛名,是好事。實至名歸,能夠使一切人都敬仰,那必須對人群社會有所貢獻。聞、為眾人所聽到。例如一個國家的元首,縱然人民沒有親自見過面,但他的名字,婦孺都知道。這尊佛,他有種種功德,有種種智慧,廣度眾生,名聞十方,時時受感化。
三、名光佛:名、是名聲;光、是光彩。一個人,如果只有名,還不夠,還要有好名譽;必須還要有光彩,才能使人仰慕!這尊佛的功德、智慧,如日月的光明,普照十方世界,使眾生都蒙受其恩惠,所以稱為名光佛。
四、達摩佛:佛、法、僧稱為三寶。印度話就是佛陀、達摩、僧伽。達摩、是梵語,譯為「法」,這尊佛,自己以佛法修持成了佛;又以佛法教化眾生,所以叫達摩佛。
五、法幢佛:幢、類似旗杆,有高顯的意思。佛說法的宗旨,高超、顯明的目標,建立法幢,度化眾生,折伏邪魔外道,是他的任務,人天共仰,所以稱為法幢佛。
六、持法佛:持、是執持;法、是佛法。這尊佛,時時刻刻以佛法作為把握的核心,以佛法作為教化眾生的任務,不墮有、無二邊,執持中道,以此妙理,化導眾生,使大家都能走上解脫的道路,所以稱為持法佛。
舍利弗!上方世界有梵音佛、宿王佛、香上佛、香光佛、大燄肩佛、雜色寶華嚴身佛、娑羅樹王佛、寶華德佛、見一切義佛、如須彌山佛,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,各於其國,出廣長舌相,遍覆三千大千世界,說誠實言,汝等眾生!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,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。
上方的梵音佛、宿王佛、香上佛、香光佛、大燄肩佛、雜色寶華嚴身佛、娑羅樹王佛、寶華德佛、見一切義佛、如須彌山佛等十尊佛作為代表,還有數也數不清的佛,都在他們自己的佛國裏,現出又廣大又寬闊的舌相來,把三千大千世界都遮蓋起來,並誠誠實實地宣說著:「你們眾生,應該相信,應該讚歎,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!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,對於一切眾生有莫大的功德,這部經是十方諸佛,所保護、所惦念的!」
當釋尊介紹完下方世界諸佛以後,接著又告訴舍利弗,上方世界同樣的也有無量諸佛,並舉出梵音佛、宿王佛等十尊作為代表。
上方世界:正如釋迦牟尼佛所說,虛空是無邊,諸佛國土也是無邊,在我們娑婆世界的上面,同樣的,也有無窮無盡的佛世界,名為「上方世界」。現在就把釋尊所舉出的十位代表,一位一位的給大家作個介紹;
一、梵音佛:梵、是清淨的意思。佛經中告訴我們,我們所居的世界是由大梵天總管一切,大梵天王所發出的聲音,叫梵音。《法華經》(序品)說:「梵音微妙,令人樂聞」,梵天所發出的聲音,非常微妙悅耳,令人喜愛聽聞。四阿含經之一的《長阿含經》中提到,必須具足:(1)正直(純正而不邪),(2)和雅(和諧文雅),(3)清澈(清楚而不含糊,一看就見底),(4)深滿(深沉而圓滿),(5)遍周遠聞(不管多遠都能聽得到)等五種清淨,才能叫做梵音。
前面我們講過,佛的聲音是最殊勝的音聲,具足了八種妙音,當然也包括了這五種清淨的梵音。這尊佛,以清淨的音韻宣揚妙法,非常圓滿、透澈,所有眾生聽了以後,就會心開意解,斷除一切煩惱,證得菩提,所以這尊佛稱為梵音佛。
我們平常無論是唱讚或是歌詠佛偈,凡是歌頌佛功德的,都稱為「梵唄」,是以音韻作佛事,可說是佛教中專有的音樂。《普門品》中有二句:「梵音海潮音,勝彼世間音」,梵音既然具備了種種殊勝的功能,聽了以後,心神恬靜,什麼煩惱都消除,內心的欲望也隨之消失。海潮音,是佛教的讚偈,非常雄壯,非常感人,好像大海波濤的潮水聲。佛講佛法是種梵音、海潮音,超過世間的一切音聲,世間的一切音聲,大都是染污不清淨的,就以一般流行歌曲來說,內容總脫離不了愛情、多多少少都有一點黃色,那是一種「靡靡之音」,充滿了淫蕩、挑逗的氣氛,常聽會浮散人心,聽了令人想入非非,這種音樂不宜多聽。正信的佛教徒應該提倡佛化音樂,欣賞梵音,使心地清淨、自在、寧靜,也才能淨化身心!
二、宿王佛:宿、音「秀」,天上的星星,稱為星宿。古時,天文學家把天象分東、南、西、北四方,每一方有七顆星星,就代表二十八星宿。晚上,抬頭望天,除了月亮以外,還有滿天數不盡的星星,但不管星星有多少,總無法遮掩月亮的光芒,換句話說,月光總比眾多的星光來得明亮,堪稱星宿之王,所以稱月亮為「宿王」。古人又說:「譬如北辰,而眾星拱之」,北辰是北極星,北極星非常明亮,就像是星中之王,由無數的小星星圍繞著它。這尊佛在十法界中的地位最高,為無上大覺王,以他的智慧之光,照破了一切黑暗,作一切眾生的依怙,如「眾星拱月」一般,所以稱為宿王佛。
三、香上佛:香,是我們的鼻識嗅覺所面對的一種塵境。不管是對「香」或是「臭」,佛學都稱為香,只是以「好香」與「惡香」來加以分別。好香、嗅了使人感到舒適;惡香、嗅了使人感到不安。
談到香上佛,藉著講這尊佛聖號的機會,我想多講一點有關燒香的事:為什麼燒香?應該怎樣燒?燒香代表什麼意思?讓大家對燒香多一份了解。
香有很多種,如烏沉香、檀香、西藏香……等,供佛,當然是用好香,《普賢行願品》講到香供養,所謂:「天種種香:塗香、燒香、末香」,我們就用這三類來加以說明:(1)塗香:是香料調水,佛在世時,信徒為了對佛的敬仰崇拜,把香塗在佛的身上和腳上。(2)燒香:就是我們供佛所燒的線香和盤香。(3)末香:就是檀香末,是燃點檀香的引子,在印度是灑在佛的身上。這種種香,都是表示對佛的崇敬。
依照佛教的三千威儀,我們燒香供佛,應該特別注意幾件事:(1)先將香爐中殘餘的香去除,而後點香,恭恭敬敬把香插好。(2)為表示對佛、菩薩的誠敬,應該親自燒香,不應讓別人替你燒香,否則沒有功德。(3)用香布施他人,讓別人也有香供佛,這功德也很大。大陸一般的佛寺,都是信徒自己帶香去供養,菲律濱各寺廟為了方便信徒,寺中都設有香給善友供佛,所以信眾都會自動放點香燭錢。
至於香爐,更要注意三件事:(1)香爐一定要保持乾淨。有些佛教徒,認為應該把每天的香「腳」存著,香爐堆滿了香「腳」,因此會發火,稱為「發爐」。有人說,這是佛、菩薩示警,將有不幸的事件發生,其實,香「腳」堆滿了,火星掉下去,當然會燒起來,怎可以疑神疑鬼,害怕會發生什麼事情。我們每天插上去的香,晚上或明早,就要拿掉香「腳」,不然日子久了,滿爐都是香腳,一不小心,「發爐」引起火災,問題就大了。(2)香灰多了,應該取出。沒燒完的香,不可以隨便亂丟。(3)香火著起來時,不可用口吹滅。按照《夜問經》的說法,用口吹滅香火,會墮優缽羅地獄。
佛經又告訴我們:當我們點香時,不可自己先嗅,不然供香不但沒有功德,反而會遭感不能辨別香臭的果報。燒香時更要將口緊閉起來,否則,也會感到沒有信用的果報。不管你說什麼話,人家都不會相信你!燒香還沒有得到好處,反而有了罪過,這兩點,應緊緊記住,不可不慎!
有些善友,認為燒香時,燒得越多佛菩薩越歡喜,保佑就越大,於是每次都要燒一大把,這種觀念實在是錯誤的,燒香,最多三支,尤其是跟團體一起供佛,幾十個人一起,只要點一支就可以,代表「一心誠敬」。如果非固執一定得點三支,就應該以虔誠的心願,懇切默禱:第一支香,供養十方三寶,第二支香,供養父母師長,第三支香,供養一切眾生。上香也有一定的姿勢,一般善友普通都是把香拿在胸前,那是不合威儀的,正確的方法是用雙手的食指和中指夾住香,用拇指頂著香腳,使它保持平衡,再恭恭敬敬的舉起,放在兩眉的中間,香不能翹上,也不能垂下來,要讓它跟臉的角度成為九十度的比例。插香的次序:應先插中間一支,而後再順序左、右各插一支。
我們所燒的香,是世間普通的香,不能稱為「上香」,唯有一種栴檀木香,最名貴,所以稱為「上香」。根據《法華經》中說:最上等的栴檀香,六銖重(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為一銖,六銖等於一兩的四分之一)值三千大千世界的代價。經中又說:此香一焚,四十里外,無處不聞,非常珍貴,是上乘之香。不管多貴重,這都是世香,佛教徒不重物質,重視的是出世香!
上供時,首先誦念《戒定真香讚》,那才是真正的香,是精神方面無上的香,佛經稱為「五分法身香」:戒香、定香、慧香、解脫香、解脫知見香。佛經過累劫薰修,成佛後,就具備了這五種香。各位假使對弘一大師墨寶注意的話,他經常寫「戒香」送人,寫得非常好。弘一大師是持律的宗師,希望佛教徒都能遵從佛陀的遺訓,嚴持戒律,具足戒香。做個佛教徒能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,凡事循規蹈矩,作個正人君子,如法持戒,自然有好名聲,一定會受人敬仰。試想想,弘一大師離開我們已經這麼久了,為什麼大家還一直敬仰他,就是因為他持戒第一,留芳百世,名聲永遠流傳下去,這就是戒香。定香,一個人如果修定的工夫到家,有無上的智慧,也會發出一種芳香,得到大家的尊崇。具足戒、定、慧三學,能破除貪、瞋、癡三毒,將來就可得到解脫。解脫後,就是成佛,當然跟十方世界諸佛一樣,芳名流傳,十方世界的眾生都崇仰,就是解脫香。對世間一切都能了解,都看得清清楚楚,並設法度化眾生,這種知見是正確的,即是解脫知見香。五分法身香,是成佛以後,才能證得的無上境界,也是每個佛教徒應該追求的目標。
我們以香供養的功德,如何的不可思議?在《百緣經》中,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:
佛在世時,當時的迦毘羅衛國,有一位大富長者,財寶多得不可計算,唯一遺憾的是缺少一個繼承家業的下一代!他非常虔誠拜佛,布施供養,祈求佛、菩薩慈悲加被,讓他有一個男兒。好心有好報,終於如了他的願,獲得了一個又白又胖的寧馨兒,相貌端正,世所稀有不說,最不可思議的,是那個兒子所有的毛孔中,不斷的散發出栴檀香,口中也經常吐出優缽羅華的清香,父母便為他取名為栴檀香。
栴檀香長大後,又聰明又英俊,本來可以傳家立業,但是他對世間榮華富貴看得很淡,無意繼承父母家業,反而跟釋尊出家了,依法精進修行,最後證得阿羅漢果。
當時,佛的弟子們都感到奇怪,紛紛向佛陀提出,為什麼栴檀香會生得這麼奇特,全身發出芳香?那麼富有,為什麼要出家?佛陀為了解答眾弟子的疑問,就告訴諸比丘:過去九十一劫以前,當毘婆尸佛入滅時,有位國王名叫槃頭末帝,建塔供養毘婆尸佛的舍利。建成後,由千萬人瞻禮膜拜,其中有位長者,見到塔中有塊地方破爛,覺得破壞了舍利塔的莊嚴,自動發心,親自和泥修補,並撒栴檀香粉在泥中,修建後的舍利塔既莊嚴,又有一股香氣不停的散發出來。因此,這位長者九十一劫以來,每一世中,全身都是栴檀之氣,總是生到人間天上,富貴之家,世世親聞佛法,明白人間富貴,如浮雲一般,最後得遇佛世,發願出家修行,而證了阿羅漢果。由這短短的故事,我們知道,只要誠心燒香供佛,必然會感得好報的!
講到香上佛,這尊佛具足前面所講的五分法身香,以上等香的功德,而立他的德號,當然,他的聖號是名聞十方的。
四、香光佛:香,是用鼻所嗅的香塵,有滅除垢穢氣味的作用;光、是眼睛所看的,有照破黑暗的功能。以香譬喻佛的「斷德」;以光,譬喻佛的「智德」。這尊佛,已具備了五分法身香,以戒定香的工夫,斷除所有貪瞋癡的罪惡,使種種煩惱去除;以智慧之光,照破一切無明,因此,這尊佛以芬芳香味及光明作為德號,來普度眾生。
五、大燄肩佛:與南方世界的第三尊佛──大燄肩佛同名,其意義也是一樣,不再重複講了。
六、雜色寶華嚴身佛:雜色,是紅、黃、藍、白等種種的顏色合在一起。寶華:是由種種珍貴的珠寶所結成的花。嚴身:莊飾身體。如果有人渾身用各式各樣的珠寶莊飾起來,大家看到,一定認定這個人有福德,是大富大貴的。每尊佛,都用種種福德,來莊嚴自己的法身。佛教是講因果的,有:「以萬行之因華,莊嚴萬德之佛果」的偈語。華:在佛經中是表示「因」,佛之所以能成佛,是依賴從久遠劫來,在因地精修六度萬行的因,才能感得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萬德莊嚴的佛果。拜佛時,要是看到佛相好莊嚴,自然會生起恭敬心,因此不管雕塑或繪畫佛像,一定要求其莊嚴,才能名副其實,得到大家的敬仰,如果畫得很難看,不能表徵佛的福德莊嚴,讓看到的人,生起輕視心,會起反感,要是對佛不敬,是有罪過的。講到這裏,想到清和姑在世時,有位銀行長太太,塑了三尊西方三聖來,她說:「清和姑,這三尊佛像就供養在這寺裏,我會經常來供養、布施。」可是那三尊佛像,實在太不莊嚴,所以清和姑只是向她道謝,並請她自己請回家去供養。諸位看看,隱秀寺的佛像,每一尊都是非常莊嚴,固然是雕塑佛像的人虔誠,工夫到家,也可以說是清和姑德行的感召。佛像的莊嚴能引起信徒的信心,所以這尊雜色寶華嚴身佛,是以莊嚴殊勝的妙相,引導眾生趨向佛道。
七、娑羅樹王佛:娑羅、是印度話,譯成中文是「堅固」。娑羅樹生在印度,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,最後就在娑羅雙樹間涅槃。娑羅樹長年青翠,四季茂盛,本質堅固,縱然用刀斧將它斫傷,不久仍會長得好好的。這種樹非常高大,它的枝幹生得像一把大雨傘,可以遮陰,所以稱為樹王。這尊佛,已證得究竟堅固的法身,不被任何的境界所動搖和破壞,成為聖中之聖,更以大悲心普被一切眾生;猶如娑羅樹在烈日下能遮陰大地,使接近的人們獲得清涼!所以稱為娑羅樹王佛。
八、寶華德佛:蘭花是非常嬌艷的花卉,可是正如俗語所說的:「花無百日紅」,世間上任何花朵,不管多嬌美,總有凋謝的一天。出世間的花,稱為寶華,是以萬種功德培養出來的花,永遠開放,堅貞美妙,永不凋零。佛菩薩的精神,就像是萬種功德莊嚴出來的出世花,永遠接引眾生,為一切眾生所敬仰,所以這尊佛,稱為寶華德佛。
九、見一切義佛:佛經中把世間的森羅萬象,形形色色,事事物物,都稱為法。這許許多多的法都有它的定義、意義、道理,所以叫做一切義。世間一切法,有它特殊的定義,沒有專門知識的人,是搞不清的,如以電技說,本來對人類有幫助,如果對電器一竅不通,隨便亂動,不但沒法應用,有時反會受到傷害;又假如對園藝沒常識,把很好的花買回來,因為對它的特性及了解不夠,不懂照顧,一下子就枯萎了;出世間的一切法,更是深奧,絕不是一個普通凡夫所能夠理解的。不管世間、出世間,一切法千差萬別;其義理也無量無邊。在這千差萬別的一切義理當中,唯有佛才能見得真切,對一切都是瞭如指掌。這尊佛,已證得一切種智,具足正知正見,可說是位大智慧的聖人,對世間、出世間一切法的意義,都能看得清清楚楚,了達諸法實相,並能以透徹邪正偏圓的道理,來接引眾生,所以這尊佛,稱為見一切義佛。
十、如須彌山佛:須彌、是妙高山,為眾山之王。佛的智慧和德性,非常圓滿,超過一切人,彷彿須彌山超越眾山之上一樣。這尊佛,是聖中之聖,在十法界(四聖:佛、菩薩、緣覺、聲聞;六道:天、人、阿修羅、畜生、餓鬼、地獄)中最尊,所以,稱為如須彌山佛。
以上所介紹上方世界的十尊佛,已經講完。
本經到此,將六方諸佛讚揚西方極樂淨土的經文解釋完了。
舍利弗!於汝意云何?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?
世尊又叫舍利弗說道:「舍利弗!你的意思以為怎樣?為什麼這部經叫《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》呢?」
釋尊不厭其詳地,將六方諸佛讚歎本經,一一介紹以後,恐怕有人會懷疑: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要把這麼多佛請出來作證明,這部《佛說阿彌陀經》究竟有多大的價值,值得六方諸佛異口同聲地稱讚呢?所以佛才自動地提出問題來,又自問自答並加以解釋。
我們現在所講的這部經名是:《佛說阿彌陀經》。玄奘大師所譯的經名,是:《稱讚不可思議功德、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》。原題本來有十六個字,也許譯經人為求其簡單明瞭,所以包括前半部內容的:《稱讚不可思議功德》的八個字沒有提。這八個字都是讚歎西方的依報、正報,種種莊嚴功德,前面已經講完了;僅將代表下半部,六方諸佛讚揚的部分:《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》的八個字提出來,作為問題,藉以說明。
舍利弗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聞是經受持者,及聞諸佛名者,是諸善男子、善女人,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,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釋尊再叫舍利弗說道:「舍利弗啊!假使有善男子、或者善女人,聽到本經就能夠受持的;以及聽到六方諸佛所有聖號以後,這許多善男子、善女人,都能得到一切諸佛的保護和惦念;同時,更進一步,對於最高的目標──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,已奠下了堅定不拔的基礎,永遠不會再退轉了!」
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」:若有,是一種假定的說法。就是說:或者是行善的男子、或者是行善的女人。雖然說,印度對四姓階級,分得很嚴格,中國也有重男輕女的觀念,但是在佛教裏,男子與女人,不管他們的性別,都是一律平等的,所以釋尊在每部經裏,只要稱呼善男子,一定也稱呼善女人。女人跟男人一樣,可以信佛,只要努力學佛,一心念佛,同樣的,將來也有成佛的資格。總而言之,能夠對佛法具有深切的信仰,所作所為都是循規蹈矩,合乎佛法的要求,勝過一般普通人的男女,都稱為善男子、善女人。
「聞是經受持者」:聞,是用耳朵去聽,正如我在上面講,你們在下面坐著聽,就是聞。是經,是指這部《佛說阿彌陀經》。受,是領受:將經中的內容,一切道理,牢牢地記在腦海裏。持,是執持,永遠去受持,切實去修持。佛教徒必須具足聞、思、修三慧:一個初入佛門的人,對佛法完全不懂,每當有善知識在講佛法時,儘量找機會去聽,慢慢地,對佛法就多多少少有了一點了解,這是由聽聞佛法,所得到的智慧,叫做聞慧。聽過佛法以後,再加以思考、分析,就是思慧。進一步,依佛法的理論身體力行,去修持,就是修慧。念佛的淨土法門,需要信、願、行三資糧,跟聞、思、修三慧,可以互相配合:我們聽了《佛說阿彌陀經》的講解後,生起信心,經過深切的思考,而發願修持,最後專心執持念阿彌陀佛聖號,總有一天能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,就可往生西方。因此、「聞是經受持者」這句話,實際是包括聞、思、修三慧及信、願、行三資糧。列表如下:
┌聞──聞慧──信┐
聞是經受持者┼受──思慧──願┼三 資 糧
└持──修慧──行┘
「及聞諸佛名者」:諸佛,就是上面所講的六方諸佛。諸佛的名號,具足無量功德,萬德洪名,能夠受持本經,又能夠聽聞到諸佛名號的人,是宿世具有極大的善根修來的!
《無量壽經》說:「若不往昔修福慧,於此正法不能聞;已曾欽奉諸如來,故有因緣聞此義。」意思是:假使過去生中沒有修福德、修智慧,對無上的正法,根本無法親聞;過去生中曾經親近諸佛如來,種下了因緣,現世才有機會聽到這樣無上而神聖的微妙法。總說一句,就是過去生中種下親近佛法的善根,今生才有聽聞正法的福報!
《華嚴經》有首偈說:「寧受地獄苦,得聞諸佛名,不願生天中,而不聞佛名!」佛法難聞,六道中,只有人間才有聽聞佛法的機會,地獄萬分痛苦,不容易聽到佛法,生到天上又太優裕,享受都來不及,那裏會想到要聽聞佛法呢!這首偈語則表示:只要能聽到諸佛的名稱,寧願墮到地獄去受苦也心甘情願,相反的,假使聽不到佛名,就算升到天上去是如何快樂,也不願去!
每尊佛有每尊佛的意義,而且各有他的啟示,如果能向每尊佛學習,對學佛、對做人,都有很大的幫助,也有無盡的功德。
「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」:學佛的人,無論男人或女人,只要是能受持本經,能聽到六方諸佛的人,功德是不可思議的,一定會時時獲得諸佛的護佑,時時的憶念不忘!
「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:這是說:在聽聞本經,及聽了六方諸佛的聖號,都能夠得到無上的菩提果位,而永不退轉了。阿,譯為「無」;耨多羅,譯為「上」;三藐,譯為「正等」;三菩提,譯為「正覺」。合起來,就是「無上正等正覺」。當我們成佛以後,就能獲得這殊勝的「榮銜」。
為什麼證得佛的果位,稱為「無上正等正覺」呢?詳細分析起來,是有各種層次的含意的。簡單的說:
一、正覺:正,是不邪;覺,是不迷。說明白一點,就是「正確的覺悟」。我們眾生從無始以來,妄想執著,將本覺心埋沒在虛幻的五蘊當中,迷而不覺,所以稱為「不覺」的眾生;外道是向心外求法,而所覺悟的道,不是妄、就是邪,所以他們都是「邪覺」。凡夫是「不覺」,外道是「邪覺」,「正覺」是揀別不是「不覺」,也不是「邪覺」。
二、正等:正,是不偏;等,是平等。自覺以後,是菩薩境界,正正當當,正大光明,大公無私地,能夠達到真正平等,力行利他的工作;這是揀別不是二乘的「獨覺」。二乘人雖然正覺了,但他們只求自利,不能利他,純粹是一個自了漢,自己脫離三界、脫離生死痛苦,是偏而不正,沒有平等普遍的大悲心,不能稱為「正等」,所以正等是揀別不是聲聞緣覺的覺悟。
三、無上:阿耨多羅,是無上,能夠三覺圓滿,萬德具備,沒有再超過其上者;這是揀別不是菩薩。因為菩薩雖然自覺覺他,但利他的功德尚未圓滿,還有小小無明煩惱,正如十四日的月亮,不像十五日的月亮那麼光明圓滿,還有上位的佛果可求。因此,菩薩只可說是正等正覺,不夠資格稱為無上。唯有佛陀,三覺圓滿,萬德具足,才真正夠資格尊稱為「無上正等正覺」。
學佛如果能夠如法修持,將來總有一天會得到這個榮譽的頭銜!
是故舍利弗!汝等皆當信受我語,及諸佛所說!
釋尊又叫舍利弗,說道:「舍利弗啊!依照上面所說的緣故,為什麼六方諸佛要讚歎阿彌陀佛及極樂淨土呢?你們大家對於我,以及六方諸佛所說的話,皆應當信仰、受持!」
釋迦牟尼佛告訴舍利弗及在座所有聽眾,規勸大家應該相信他及六方諸佛的話,相信什麼呢?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、有阿彌陀佛,我們要發願、要至誠地念佛,平常大家只要有時間,多多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將來一定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。
釋尊一再勸導我們要信仰、要受持,我們應該依教奉行,才不辜負釋迦牟尼佛的一番苦口婆心!
舍利弗!若有人已發願,今發願,當發願,欲生阿彌陀佛國者,是諸人等,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於彼國土,若已生,若今生,若當生。
釋迦牟尼佛又繼續叫當機的舍利弗,說道:「舍利弗!如果有人已經發了願,或是現在發願,或是將來發願,要求往生到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去的,這許多人,都可以證得不退轉無上菩提的聖果,而不會半途而廢的!對於那極樂世界,已發願的,已經往生了;現在發願的,今生就往生;將來發願的,將來也一定往生。」
前面一段文,是釋迦牟尼佛說明阿彌陀佛是那麼的慈悲、西方極樂世界又是那麼的殊勝,勉勵大家對阿彌陀佛、對西方極樂世界生起信仰心。接著在這一段文中,釋迦牟尼佛又勸勉我們要發願。發願,是佛教的一個術語,就是立志。古人說:「有志者,事竟成!」有願必成,這是自然的定律。不管是世間的或是出世間的事業,如果毫無目標,必然會一事無成,希望有成就,一定要立志。同樣的,修學淨土法門,沒有發願,就算西方極樂世界是如何的殊勝,跟我們也毫無關係,又那裏能往生呢!
阿彌陀佛成佛到現在,已經有十劫這麼長久的時間,在這一段時間中,淨土念佛法門早已流佈十方世界。釋尊講《佛說阿彌陀經》時,十劫前已經有人發願,生到西方極樂國去了,所以稱為「已發願」。當釋尊講《阿彌陀經》時,座下的聽眾,聽到西方殊勝的境界,心嚮往之,隨即發願,就是「今發願」。釋尊講過《佛說阿彌陀經》以後,淨土法門自然流傳於後世,未來聽經的人,一定也會發願,因此說是「當發願」。這兒的「已」、「今」、「當」:包括了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三世發願的眾生。總之,只要由信而發願,由願而實行,三資糧具足,那是一定會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!
是故舍利弗!諸善男子,善女人,若有信者,應當發願,生彼國土。
世尊又很誠懇地叫舍利弗,對他說道:「舍利弗啊!就是這樣,你應該知道,所有一切有善心的男子和女人,對於我所說西方淨土法門,深切體會出它的美滿與殊勝,發生了信仰,必須發願,求生到那西方極樂世界去!」
這一段文,是釋迦牟尼佛第三次勸請娑婆世界的眾生發願的經文了。在前面「正宗分」,世尊宣說依正莊嚴,講到往生的眾生都能夠得到不退轉的時候,第一次勸我們說:「眾生聞者,應當發願,生彼國土。」講到「正宗分」最後的時候,世尊再次勸勉我們道:「若有眾生,聞是說者,應當發願,生彼國土。」現在第三次勸我們發願,主要是強調「要發願往生,就能往生,而且往生以後,都能夠證得不退轉的佛果。」
釋尊是如此慈悲,苦口婆心,一而再,再而三的勸勉我們要發願往生,就像是父母對於子女,一再的叮嚀要注意念書一般。做子女的,應該聽從父母的教誨,努力用功,才會有好成績。同樣的,身為佛教徒,應該依教奉行,才不辜負世尊慈父的一片悲心!
稱念阿彌陀佛聖號,發願往生,真是那麼殊勝嗎?《三寶感應要略》中記載著這樣的一段事實:中國古時齊州有位道詮法師,讀到龍樹菩薩所造的《大智度論》,論中對「般若」有詳細的註解,讓人讀後,啟發智慧,因此對龍樹菩薩非常崇拜,造了一尊三尺高的龍樹像,每天供養、祈求、發願:「龍樹菩薩:您證到歡喜地,而且已經往生極樂,輔助彌陀往十方教化眾生,希望您大慈大悲,憐憫、保佑我,使我也能往生淨土。」
一天晚上,道詮法師夢到一位比丘,對他說:「三年以後,你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了!」
道詮法師回答說:「我還有師父和母親需要奉養,怎麼可以先捨壽?」
比丘說:「以你的情況,等我回去稟告阿彌陀佛,再來告訴你。」說著,比丘就不見了。
三天以後,道詮法師又夢見比丘來對他說:「我已稟告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體會你的情形,他說:『你師父十二年後圓寂,母親二十年後逝世,再加上你原先三年的壽命,等二十三年後你才往生極樂世界好了!』」
道詮法師又問:「我的母親、師友,能不能往生淨土?」
比丘說:「只要同心發願,必定能往生,不用置疑!」
道詮法師聽後,高興極了。說:「很對不起,跟您見了兩次,忘了請問上下法號。」
比丘微笑著說:「我是龍樹,因為你誠心雕塑禮拜我的形象,所以才特別來告訴你。」
後來,道詮法師的師父和母親逝世的年齡,跟夢中比丘所說佛所預估的時間完全相同。道詮法師也在二十三年後的正月十五日逝世。當往生時,紫色的雲彩,蓋住他住的茅蓬,美妙音樂充滿虛空,香氣充塞滿室,種種瑞相足以表示是阿彌陀佛親自來迎接他。
虔誠禮佛,能得往生,本是眾人都相信的事實。阿彌陀佛慈悲,體念孝順的行為,讓他多活二十年,多麼令人感動!
講完出家人往生的事跡,再來講一段在家人往生的故事。根據《佛祖統記》的記載:宋朝開封府有一個知府(縣長)名叫宗里敬,他的母親任氏,是一位非常虔誠的佛教徒。她用檀香木雕刻了一尊阿彌陀佛的聖像,經常放在頭頂上,時時刻刻誦念阿彌陀佛的聖號。幾十年如一日,從未改變。生活雖然刻板,但是健康愉快。一直到九十七歲的某一天,她預知時至,把兒子叫到面前,念了一首偈:「人人有個彌陀,奈何拋棄;處處無非極樂,不解歸來。」(每個人具足自性彌陀,可惜不懂得珍惜,白白地把它拋棄;大家都以為極樂世界是在西方,其實人間就是淨土。眾生不了解這個道理,不懂得把妄心收回來,這一生就茫茫然過去了。)接著又說:「我就要走了,好好地念佛,將來在西方再見吧!」
第二天一早起床,沐浴,梳洗更衣,上香,拜佛,合掌向西,就這樣走了。那麼的瀟灑,那麼的自在!大家希望將來往生嗎?應該向她學習。
講到這裏,也許有人不免要發出一個疑問:所謂「已生」、「今生」、「當生」,這十方三世的一切眾生,如果都信願念佛,往生極樂;而極樂國土只是一個世界,那有那麼大的容量?
是的,以我們凡夫的見解來衡量,那是不無問題的。但是極樂世界,是由阿彌陀佛的無量功德所成就的,那是一個不可思議的「妙有」世界,絕對不是我們凡夫所執著有限量的領域。現在,我再引證「維摩丈室」,來說明這一個不可思議的境界。
當維摩居士「因眾生病而病」的時候,釋迦牟尼佛因為他是大居士,想派弟子去探病,可是居士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,常常提出種種問題,眾弟子都被他問得啞口無言。聽說佛陀要派大家去探病,誰也不敢去,就在那裏互相推讓著。慈悲的佛陀明白弟子們的心理,就請智慧最高的文殊菩薩,代表大家去。弟子們有了文殊菩薩為靠山,又爭先恐後地要求同去。於是文殊菩薩奉了世尊的慈命,帶領著舍利弗等十大弟子們,浩浩蕩蕩地去探病。到達維摩居士家裏,才發現那只是一間只有一丈四方的病房,稱為「方丈」(叢林住持稱方丈就是由此而來),看來實在容納不了幾個人!舍利弗看了,皺皺眉,私自想道:「這麼一個小房間,怎麼坐得下我們這麼多人呢?」
維摩居士見貌辨色,了解舍利弗的想法,向他瞪瞪眼,並責問道:「你們是為法、為真理來,還是為享受、為座位而來?」
接著,這位神通廣大的居士,隨時從須彌燈王佛那裏,借來了八萬四千「由旬」高的獅子座,一共有三萬二千座,放進了只有一丈四方的房子中間。一由旬有四十里的長度,八萬四千由旬,那獅子座的體積該有多大?竟然借來了三萬二千個這樣巨大的獅子座,統統放進了「方丈」的小房間中。這一神變,當然使在場的佛弟子們不免大吃一驚!
當我們聽了「維摩丈室」的故事,正如大海能容納百川,並沒有見海水向外四溢;明鏡能含容萬象,也未見將鏡子撐破,也應該了解到西方極樂世界那種不可思議的境界,同樣地是一個融通無礙、超越任何障礙的殊勝境界。我們到此也該深信:極樂世界,絕對能夠容納十方所有一切念佛的眾生。再說我們往生西方,蓮花化生,那完全是一種心理狀態,並非血肉之軀直接去投胎。心理是超然物外的,不受時空所局限。因此西方永遠不會有人滿之患的!
舍利弗!如我今者,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。
佛又叫舍利弗,對他說道:「舍利弗!像我現在稱揚讚歎前面所說的十方一切諸佛,所具有的功德,不能以思想可以想像,也不可用語言文字所能形容描述出來的。」
這一段,是釋迦世尊稱讚一切諸佛,都具有不可思議的功德。在玄奘法師所譯的經文,直譯為:「如我今者,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。」
從兩種譯文看來,文字雖然不一樣,意義卻相同。《華嚴經》講:「十方諸如來,同共一法身。」十方諸佛的法身,是無分彼此。因此,讚歎諸佛,也就是讚歎阿彌陀佛;同樣的,讚歎阿彌陀佛,也就是讚歎諸佛了。
彼諸佛等,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,而作是言:釋迦牟尼佛,能為甚難希有之事,能於娑婆國土,五濁惡世,劫濁、見濁、煩惱濁、眾生濁、命濁中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當我在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的時候,而阿彌陀佛及十方一切諸佛,也都在稱讚我有不可思議的功德。他們都這樣說:「釋迦牟尼佛能夠做出很難得而希有的事,能夠在娑婆世界,五濁惡世:劫濁、見濁、煩惱濁、眾生濁、命濁當中,得成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道。」
這一段文,是十方諸佛對釋尊的稱讚。諸佛對釋尊的稱讚,既不是佛身的相好,也並非國土的莊嚴,最主要的,是稱讚釋迦牟尼佛難行能行、難忍能忍的偉大精神!娑婆世界是一個非常惡濁的國土,又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這麼長久時間的修持,如果沒有堅忍不拔的毅力,是難以修行成佛,所以值得十方諸佛的稱讚和讚揚!
釋迦牟尼佛:是我們娑婆世界教主的名稱。是印度文,譯成中文:「釋迦」是「能仁」;「牟尼」是「寂默」。世間上一般眾生的根機千差萬別,釋迦牟尼佛為了恆順眾生的機宜,說出了八萬四千的法門,這種觀機逗教,善巧方便攝化眾生的技術,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,而是佛陀獨具的「能耐」!「仁」,仁慈,佛陀希望把一切眾生救離苦海,對眾生們有極大的恩澤,所以又稱為仁。這是大悲流露所表現出來的。「寂默」,寂靜沉默,佛陀雖然終日忙著說法度生,但是他的內心卻靜如止水。這是以佛如如不動的德性,本來面目的方面來說明的。《金剛經》提到:「滅度一切眾生,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。」佛度眾生,可算是「無所為而為」,從不執著眾生為他所度,完全是出於大悲心、大智慧。所以稱為能仁,寂默。
「娑婆國土」:這是指我們所居住的這個世界。「娑婆」,梵語,譯成中文是「堪忍」。表示我們這個世界的一切眾生,堪能忍受目前所受種種的痛苦(包括前面所講過的三苦、八苦,以及無量諸苦),而不願捨離。所以稱為堪忍世界。
「五濁惡世」:濁,渾濁,污穢不潔淨的意思。《楞嚴經》中以清水作譬喻,水本來是明可鑑人,但如果用沙石投進去,那就會渾濁不清了。我們這個世界,有五種惡濁的現象,所以稱為「五濁惡世」。
一、劫濁:梵語「劫波」,譯成中文為「時分」,就是時間。時間有長短的分別,劫,就是表示長時間。前面我們已經講過,人的壽命最長有八萬四千歲,每過百年減一歲,一直減到十歲,稱為「減劫」;每過百年又增一歲,一直增到八萬四千歲,稱為「增劫」,經過一減一增,就是一小劫。積二十個小劫為一個中劫。宇宙本來是一團的氣體,漸漸成為液體,最後凝成固體,經過一個中劫這麼長久的時間,才形「成」一個世界。經營安定,即是「住」。世間是無常的,人世並不能永久存在,當刀兵、水火、饑饉、疾疫……,種種災難,接踵而來的時候,眾生的感受將是苦不堪言。這種「成」、「住」、「壞」、「空」的現象,是時間所造成人生的痛苦,所以稱為「劫濁」。
二、見濁:見,是見解,也是指思想、學說。人類有各自不同的思想,有資本主義、共產主義、唯心論、唯物論、有神論、無神論等種種的學說。每人都以為自己的見解是最正確的,因此形成世界紛亂戰禍。在佛學上,分為五種見:
(1)身見:又稱為我見。人類(包括一切眾生)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及色受想行識五蘊等精神物質構成的,是緣生的,是虛假的。可是眾生卻是這麼愚癡,對於四大、五蘊假合的身心,執為實我、我所,因而起惑造業,輪轉生死。老子說:「吾有大患,為我有身;若我無身,何有所患。」一般人都執著有一個實我,都希望世間的東西都為我所擁有,貪瞋癡現象都是為滿足這個虛假身體的欲望而產生,災難也就隨著發生了。如果能看得透,不執著這個虛假的人身,又那裏會產生種種的災難呢!
(2)邊見:妄執「斷(斷滅)」、「常(永恆)」二種見解,是一種極端的偏見。執邊見的人,都不相信來世的因果。為什麼呢?因為執「斷見」的人,認為人死如燈滅,死了就什麼都完了,否定了來世。執「常見」的人,認為人死了仍然會轉世為人。永遠是人,就是否定了六道輪迴的道理。這二種人,都不相信來世。執「斷見」者,人死了就算了,有什麼可怕的?執「常見」者,縱然作惡處死刑,認為死後二十年,轉頭來又是一條好漢。這種思想,危害國家社會太大了!
(3)邪見:「邪」,不正。身見、邊見都可以稱為邪見,但是邪見最主要的是撥無因果。不承認世間有因果,是人生最大的錯誤。一般人常常會提出這樣的疑問:某某人辛苦了一輩子,做了數不盡的善事,結果呢?還不是得到相反的報應;有些人為非作歹,殺人放火,無惡不作,可還是照樣財大勢大,活得很好。因果,豈不是空談嗎!這只是以一世來衡量因果的道理,是行不通的。佛教所講的因果,是通三世的。要知道,一個現世做了許多善事的人,遭受到種種的不如意,那是前世所種的惡因而招感到的惡果,眼前所做的善事,要待來生才能招感到善果。這才是佛教所講三世因果的定義。俗語說:「善惡到頭終有報,只爭來早與來遲。」又說:「不是不報,時辰未到。」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,行善或作惡,一定會得到應得的報應,只是遲早的問題。
學佛的人千萬不要怕吃虧,就算眼前吃了虧,也不要想報復人家,為什麼?正如佛經所說:「假使百千劫,所作業不亡,因緣會遇時,果報還自受。」自作還是自受,果報是絲毫不爽的。
果報可分為:今生報、來生報及多生報三種。正如種植果樹,有的只要幾個月就能開花結果,有的需要一、兩年才有果實,更久的要經過十年八載的培植、照顧,才能有收穫,這跟佛教所講「三世因果」或「多生多世因果」,是同樣的道理。
(4)見取見:「取」、執著。有一種人,固執自己的見解,總認為自己的思想是最對的,自己所修的法是最高的,不肯接受別人的意見,因此貽誤終身。
(5)戒禁取見:這是釋迦世尊在世時,九十六種外道,其中之一的一種錯誤的見解。他們有各自不同的戒條,有的以牛為學習的對象,以為跟牛一樣吃草就是持戒;有的拜火,相信跳入火中就能升天;有的持狗戒,有的把自己倒掛在樹上,總之,他們修種種奇奇怪怪的苦行,以為唯有這樣才能升天,才能解脫。
三、煩惱濁:「煩」,是煩擾、煩躁;「惱」,是惱亂、苦惱。一個人的情緒、精神得不到安寧,時時刻刻受到煎熬,內心充滿煩惱,外表看起來雖然很安靜,可是一肚子煩惱,弄得自己身心不安。《智度論》第七卷講到:「煩惱者,能令心煩,能作惱故,名為煩惱。」是人心理上不安寧的精神作用,有時稱為「惑」或「障」。唯識學上對煩惱的分析,說明得很詳細。可以分為六個「根本煩惱」和大(八個)、中(兩個)、小(十個)共二十個「隨煩惱」。根本煩惱就像樹木的根,隨煩惱就像樹木的枝葉。俗語說擒賊先擒王,沒有了根,就什麼都沒有了。研究煩惱,小枝小葉不必去管,我們就把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見,六個根本煩惱來了解一下吧。「見」,前面我們講「見濁」時已經講過了,這裏不再重複,只講其他五個:
(1)貪:對於外面所有適合自己心意的,一切的順境,所引生出來的一種貪著心。人生為什麼會充滿痛苦?那就是因為貪心太重,所以說:「眾苦所因,貪欲為本。」人總是對世間的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等五種境界(五欲),生起貪欲心,永無滿足。
[1]財:錢財。不管大人或小孩,對錢財都是非常喜愛的,從不會嫌多,一而十,十而百,百而千、萬、甚至百萬、千萬,真是多多益善。
[2]色:男女關係。異性相吸,本來就是很平常的事。孔子說:「食色、性也。」色,就像大家需要吃飯一般,都是人的本性。
[3]名:名譽對於人,也是一件重要的事。固然「流芳百世」是為了名,就算是為非作歹,「遺臭萬年」又何嘗不是為了把名留在世上呢?
[4]食:大家不只希望吃得飽,更想要山珍海味,講究營養。
[5]睡:誰不想多睡一會兒呢!雖說實行三八制,可是每逢休假,總喜歡賴在床上,睡睡懶覺。
以上五欲就是貪的對象。人生一直為這五種欲望不停地奔忙、追求,結果是求到了又怕失去,求不到就不停地鑽營,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,因此造成無量的痛苦。
講到貪,我想到一個很有趣的故事,講出來給各位聽聽:
很久以前,有一些作壞事的惡人,死後墮落到畜生道去,有的做牛,有的做馬,做豬、做狗……,當牠們的業報盡了以後,被閻羅王叫去,告訴牠們說:「你們的業報盡了,苦受完了,可以投胎,轉世去做人了。」
聽到閻羅王的話,大家並沒有高興的表情,只是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誰也不肯走上前一步。原來大家雖然在畜生道,可是有機會親近閻羅王,聽他講一些做人的道理,生活雖然是苦一點,還是滿平靜的,都不急著離開。就推舉馬大哥去向閻羅王請願:「人間太黑暗了,人類彼此勾心鬥角,我們過不慣那種混亂的生活,倒不如多做幾年畜生,生活還比較安逸。」
「看在你們在畜生道這幾年的生活還守本份,就再親近我一段時期,將來再轉世吧!」閻羅王考慮了一下說。
這時,一個墮入鬼道的大惡人也是業報盡了,將轉世做人,看到閻王接受畜生的要求,於是有樣學樣,向閻王說:「閻王大人,我沒轉世為人以前,是不是也可以有個小小的要求?」
「你就說吧。」閻王回答。
「我的要求並不大,只要:小小田園五百畝,一妻一妾賢且美,父為宰相子狀元……」
閻王聽了前面這三句,就不耐煩地制止他說:「好啦!好啦!如果人間有如此福報,那末,『汝為閻王我為汝』!」連閻王也不願做了。因此,閻王一怒之下,再把貪心鬼打入地獄。因為太貪心了,本來可以脫離三惡道,轉世去做人的,卻更可悲的,被打入地獄去受苦了。
講完貪心鬼的故事,我再繼續講以下的煩惱。
(2)瞋:對於一切不如意,違背自己意見的逆境,所生起的憎恨心。「瞋」,生氣,發脾氣。人為什麼會發脾氣呢?就是遇到不稱心的事,比如被人欺侮了,或是被人罵了,都是造成我們發脾氣的原因。人一有了瞋心,就會造無窮無盡的惡業,所以說:「一念瞋心起,八萬障門開。」人只要動了一念瞋恨心,許多造罪的舉動,魔障的大門立刻大開。又說:「瞋是無明火,能燒功德林。」瞋像是一把無明的大火,就算像森林那麼多的功德,都會被它燒光,所以我們要修忍辱波羅蜜,才能把無盡的寶藏保存著,否則,「小不忍則亂大謀」,所有的功德都會被燒光了!
(3)癡:愚癡。正如它的簡體字「痴」所表示的,在知見方面,發生了毛病,並不是完全無知,而是對一切道理,缺乏正知正見,變成是非顛倒,以是為不是,以不是為是,撥無因果。凡是無明迷昧的人,本身沒有智慧,人生會痛苦,社會如果人人都愚癡,因果迷亂,世界就會大亂。
以上所講「貪」「瞋」「癡」三毒,是最大的煩惱根源。
(4)慢:是貢高我慢、仗勢凌人的心理。說明白一點,就是瞧不起別人,以為自己了不起,憑自己的權威、勢力、富貴、聰明、才智等等,傲慢、卑視他人,什麼人都不在他眼下的一種心理。也就是把自己看得太高、太大了。按照唯識學的分類,慢可分為七種:
[1]慢:分為二種:1、「於劣計己勝」,拿別人來跟自己比較,別人的道德、學問和才能都不如我,我自然輕慢、瞧不起他。2、「於等計己等」,別人的道德、學問和才能跟我一樣,比如說,我考八十分,他也考八十分;他考九十分,我也考九十分,我跟他是半斤八兩,是相等的,我何必去恭敬他呢!這兩種情形都叫做「慢」。
[2]過慢:分為兩種:1、「於等計己勝」,別人本來與我相等的程度,我反而不承認,並說超過他,比他還要好,怎能向他虛心學習。2、「於勝計己等」,別人本來勝過我了,但我硬是不承認,總認為同他差不多,為什麼我要向他低頭!這兩種都叫做「過慢」。
[3]過過慢:「於勝計己勝」,別人的德學本來超過我不知多少倍,我不僅不認輸,反而說我勝他太多了!如此大言不慚,就叫做「過過慢」。
[4]我慢:這是在地水火風四大或在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的身體上,執著有一個實在的我,而生起一種傲慢,認為我最大,我最高,我最勝,所以叫做「我僈」。
[5]增上慢:這是「未得謂得,未證謂證」,自己還沒有證得羅漢、菩薩等聖果,卻妄稱自己已經證得了聖果,這比前面所講過的慢、過慢、過過慢更傲慢驕狂了!因為慢、過慢、過過慢,只不過是在劣、等、勝三個等級上較量而生慢心,現在竟從根本上「未得謂得,未證謂證」,所以稱為「增上慢」,這是最要不得的!
[6]卑劣慢:這也分為兩種來解釋:1、別人多分勝過我,我執著不過少許不如他,那可說是相差無幾。別人明明超過自己幾百、幾千、幾萬倍,可是我總是執著只不過差那麼一點點,實在是沒有什麼了不得。2、自甘卑劣,沒有上進心。比如說:你吃飯,我也吃飯,讀書是人,不讀書也是人,有什麼了不起呢!這種「自暴自棄」的心理,就叫做「卑劣慢」。
[7]邪慢:這種心理的罪過最大。這是在自己已有的慢心再生起了一種邪見。不但是自己無德還要執著自己有德,甚至妄說佛菩薩與所有的神鬼,總差不多,我為什麼要去恭敬禮拜?這簡直是「慢上加邪」,胡言亂語,所以稱為「邪慢」。
人之所以會有許許多多不必要的煩惱和痛苦,都是從這些驕慢心生起的,我們說:驕妄自大,自大,合起來不就是「臭」嗎!
(5)疑:是信的反面。對佛、法、僧三寶的功德,苦集滅道四諦的真理,因果的定律,都懷著狐疑不信的心理,或是有猶豫不決的態度,因為疑心重重,就沒有辦法生起一切善的行為,就沒有辦法學佛,就沒有辦法進步了!所以學佛的人如果有了「疑」,是非常危險的。
為了以上所講的種種的煩惱,搞得我們身心充滿痛苦、不安,像一股污濁的流水,無法清涼自在,所以稱為「煩惱濁」。
四、眾生濁:眾,是許多的意思,生,就是生命。「眾生」也就是眾多有生命的東面。佛經上講,不管天上、人間及三惡道等,有生命的,都叫做「眾生」。如《金剛經》中說:「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濕生、若化生、若有色、若無色、若有想、若無想、若非有想、非無想。」這種種都叫做「眾生」
我們依據各種經論,對「眾生」的解釋,主要具有三種意義:
(1)眾緣和合名眾生:緣,條件。《大法鼓經》說:「一切法和合施設,名為眾生。謂四大(地水火風)、五蘊(色受想行識)、十二處、及十八界、十二因緣等合成,假名為人,號曰眾生。」這是結合精神與物質眾多的條件,而名為眾生。
(2)數數趣生名眾生:《般若燈論》說:「謂有情者,數數生故,名為眾生。」我們的生命,相續不斷,現在為人修五戒十善,將來死後是再為人或是生天,如果造了畜生、地獄業,將來墮落三惡道,這一切都是以人的所作所為,作為將來投胎的依據,不管是人間、天上、投驢胎、入馬腹,永遠是生了又死,死了又生,生生死死,一直循環不息,眾多生死,所以叫做「眾生」。
(3)法身隨順名眾生:《不增不減經》說:「此法身本性清淨,但為恆沙煩惱所纏,隨順世間,往來生死,即名眾生。」我們各人本來具有的清淨法身,在聖(成佛)不增,在凡(人)不減,但為煩惱惡業所遮蔽,隨順世間,流轉不斷,所以名為眾生。
我們一切眾生,對人生充滿了苦、空、無常的真理不了解,妄想執著一切,以致起惑造業,輪轉六道,生死不息。有時來人間,有時升天堂,甚至墮地獄,這生死往還的生活,就像是一股污濁的流水,所以稱為「眾生濁」。
五、命濁:命,就是生命。我們的心理,是一種精神活動,與生理的血肉之軀,結合在一起,必須靠壽命(年齡)、煖氣(溫度)、識(第八阿賴耶識)這三種元素來互相幫助、互相依持,就構成了這個活活潑潑的生命。
人生的旅程,數十寒暑,生命都是非常短暫的,依佛經的說法,最長也不過是八萬歲,我們現在屬於末法時代,年齡有限,正所謂「人生七十古來稀」,就算能活到一百二十歲,還不是由少而壯,由壯而老,無常的變化,很快的到了最後一剎那,一口氣不來,不也就這樣完結了。自然的生命流失以外,還有天災人禍,一切不可抗拒的苦惱逼迫,隨時可奪走我們寶貴的生命。眾生就是這樣在六道中流轉,來來去去,生命就像是一條水流,失去了清淨的本性,被種種煩惱所蒙蔽,因此叫做「命濁」。
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:六方諸佛讚歎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的娑婆世界中,多生累世,經過八千往返的修行菩薩道,其間受盡無量的折磨和苦難,終於以不屈不撓的鬥志,勇猛精進,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(無上正等正覺),真是非常難得。
為諸眾生,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。
釋尊為了許多的眾生,宣說在這世界上所難以相信的修持方法。
淨土宗的念佛法門,可以說是最簡單、最方便、最穩當的修持方法;但就因為太簡易了,也是被稱為最難使人相信的法門!不只是一般凡夫難以相信,連二乘人也難相信,所以說「一切世間」普天之下的人都「難信」的!
為什麼念佛法門難信,而不易使人接受呢?現在我們引用蓮池大師所說八種難信的原因,來加以說明:
(1)人們在五濁惡世住久了,習慣成自然,同時見聞有限,忽然聽釋迦牟尼佛說西方有一個清淨莊嚴的極樂世界,總會讓我們懷疑,真有那樣的一個地方嗎?真是什麼痛苦都沒有嗎?會不會只是一個幻想的烏托邦(不實在的、假托的、空空的、幻想的世界)。
(2)雖然知道虛空的世界是無邊際的,在那無盡的世界中,任何國土都可以往生;又何必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不可?
(3)經中告訴我們,娑婆世界距離極樂世界,有十萬億佛土,那太遙遠了!我們雖然想去,但如何才能往生?
(4)極樂世界既然那麼莊嚴殊勝,那裏是我們這些愚昧的凡夫所能適應的?等於窮叫化子,那裏住得慣摩天大樓?
(5)莊嚴的淨土,必須修積種種的功行,或者具備殊勝的因緣才能往生;現在僅憑一日至七日,念幾句佛號就能往生,誰信得過?
(6)受胎必須要經過父母,往生極樂不須要父母而從蓮花中化生出來,這種說法,彷彿在變戲法,令人難免不懷疑!
(7)剛發心學佛的人,大都是容易退心的。縱然有極樂世界可以往生,也得具有大福德智慧才行;怎麼一個初機學佛的人,一旦往生,就能精進不退,這也難以相信!
(8)其他的經典上,或說有淨土,或說無淨土,這樣使得淺智初學佛的人,總難免不狐疑!
因為具有上面這種種的原因,所以說念佛法門,是「一切世間,難信之法」!
以上所講:「釋迦牟尼佛,能為甚難希有之事,能於娑婆國土,五濁惡世,劫濁、見濁、煩惱濁、眾生濁、命濁中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為諸眾生,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。」都是六方諸佛讚歎釋迦牟尼佛的話。
舍利弗!當知我於五濁惡世,行此難事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為一切世間,說此難信之法,是為甚難!
佛又叫舍利弗,對他說道:「舍利弗!你要知道:我能夠在這充滿五濁的世界上,做這樣信願念佛的難事,而得成就了無上的佛道;又為一切眾生,說這種很難相信的念佛方法,實在是不容易的!」
前面兩段,是六方諸佛,頌揚釋迦世尊功德的話;這一段是釋尊當仁不讓地承受這份榮譽,自己再重述一遍。
甚難:包括了兩種難,就是「得道難」與「說法難」:
(1)得道難:可分兩方面來說:在太平盛世得道,比較容易,沒有什麼困難;如果是處在惡劣的環境中,得道實在太難了!再說在惡世修行,如果只是希望成為自了漢,證得阿羅漢果,還不怎樣為難;生逢惡世,要證得無上菩提,那就更難了!
(2)說法難:也分兩種來說明:在善世宣說佛法,教導修持的方法,那並不很困難;如果在惡世說法,那就困難重重了!再說,在惡世說容易相信的法門,還不怎樣為難,在惡世說難信的法門,那就太難了!
蓮池大師曾經說過一個含意深長的寓言:以前有一個人乘船飄海,不幸,船撞上礁石,船身快要破裂,水就要進到船艙裏去了,可是禍不單行,又遇上了強烈的颱風,波濤洶湧,危險萬狀,更碰到了羅剎惡鬼、大魚、毒龍,一齊向破船衝撞。大家試想想,這條破船和船上的人不是太危險了嗎!幸虧船主非常有把握,臨危不驚,指揮應變,竟然轉危為安,安穩地渡過了這一個九死一生的海難,安然抵達彼岸,這不是很困難的事嗎?更可貴的是,他不僅自己渡過了難關,並且還救了其他遇難的人,一同登上彼岸,這不是難上加難嗎!
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,他能夠在五濁惡世成佛,這是一難!並能夠在惡世中說出難信的修持法門,普度眾生,同登覺岸,這是二難!所以說是「甚難」希有之事!
佛說此經已,舍利弗,及諸比丘,一切世間天人,阿修羅等,聞佛所說,歡喜信受,作禮而去。
釋迦牟尼佛說完了這部《佛說阿彌陀經》時,舍利弗以及許多的比丘僧、還有天、人、阿修羅等八部的眾生,聽了佛說這部經以後,皆大歡喜,都產生了深切的信心,願意接受修持,得了很大的法益,虔誠地頂禮佛陀以後,便各自高興地回去了。
這是《佛說阿彌陀經》最後的一段文,說明所有的聽眾得到法益,大家都法喜充滿,並發願依教奉行。
「一切世間」:包括「器世間」與「有情世間」。世:時間。間:空間。總之,宇宙萬有,一切生靈,都得到很大的法益。
「天、人、阿修羅」:這是六道眾生中的三善道,都是有福緣可以來聽經的眾生。三惡道的眾生因為業障重,被惡業所縳,沒有機會到法場來聽經。
「等」:包括其他的。平常我們常說:天龍八部,就是指這些專門護持佛法的護法神。他們是:[1]天人。[2]龍眾。[3]夜叉眾:梵文,譯成中文是「輕捷」。他們的身體很輕巧,是神道的一種,經常在空中飛行。[4]乾闥婆:譯成中文是「尋香」。在忉利天主管音樂的神。[5]阿修羅:稱為「非天」,有天人的福,沒有天人的德。他們的瞋心特別大,我慢特別重,喜歡找人鬥爭。[6]迦樓羅:就是金翅鳥,或叫做大鵬鳥。是鳥類中最大的,展開翅膀,有三百三十萬里之大,專門喫龍的。[7]緊那羅:譯成中文是「疑神」。像人的樣子,只是頭上生了角,也是專管音樂的神。[8]摩羅迦:譯成中文是「大蟒」。他的形狀是人身蛇頭,也是一種管音樂的神。
每當有講經說法的時候,這些龍天護法都會到場,一方面是護持道場,一方面也是自己來聽聞佛法,所以我們聽講經的時候,如果能專心虔誠的聽,一定會得到他們的庇佑,同時也會得到很大的功德。
講到這裏,《佛說阿彌陀經》已經講完了。
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。
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,是出於《小無量壽經》(劉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)與《佛說阿彌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經》(曹魏三藏菩提流支譯)。它完整的名稱是:《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》,又名《阿彌陀佛根本秘密神咒》,通常稱為《往生咒》。
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:眾生為什麼會流浪生死,在三界六道中輪迴不息呢?就是因為業障重。這些業障從那裏來的呢?就是因為有貪瞋癡等煩惱,造了殺盜淫妄種種的惡業,這些惡業的種子慢慢滋長,形成了眾生受苦的原因,循環不息,沒有了期。我們想把這些業障的煩惱根本拔起,不受輪迴的痛苦,就要虔誠地持誦往生咒。往生咒能幫助我們拔掉一切業障的根本,使煩惱不再生起來,在世時自然幸福快樂,將來必定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
陀羅尼:梵語,譯成中文就是「咒」,意思是「總持」。「總」一切法,「持」無量義。意思是說,咒語雖然只有幾個字,但是能把一切佛法的意義都包含了,可見咒的功德是無量的。
平常我們一提到往生咒,一般人望文生義,總以為那是我們在臨命終時才用得著,對現實的人生,不但不相干,而且還是不吉利的。這種想法,實在是錯誤的!我們了解了往生咒真正的定義以後,就知道往生咒是拔除一切業障的神咒,時時常念,阿彌陀佛會照顧我們,除了臨終可以幫助我們往生,在現實人生更使我們得到平安幸福。它那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,實在是「冥陽兩利」的!
《小無量壽經》與《佛說阿彌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經》都有這樣的記載:「如果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能持誦這咒語,阿彌陀佛時常住在他的頭頂,日夜擁護他,以免受到怨家的逼迫和惱害,現世經常得到平安幸福,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及聖眾會來接引,可以自由自在地往生淨土。」可見稱念往生咒的人,不管是在生或往生,都有很大的利益。
隋朝流傳下來的《阿彌陀經不思議神力傳》中記述了持咒的方法和利益:「如果我們要持誦往生咒,應該清淨三業,沐浴,漱口,至誠一心,在佛前燃香,長跪合掌,日夜各誦念二十一遍,就可以消滅四種嚴重的罪過(殺人、偷盜、邪淫、大妄語)、五逆罪(殺父、殺母、殺阿羅漢、出佛身血、破和合僧)、十種惡業(殺生、偷盜、邪淫、妄語、惡口、兩舌、綺語、貪愛、憎恨、愚癡),甚至連毀謗大乘經典的罪業,都能夠消除。現世一切所求,都能如意獲得,不被邪惡的鬼神所迷惑和擾亂。如果有恆心地持誦了二十萬遍,就會萌生智慧的苗芽。如果念了三十萬遍,就能親自看見阿彌陀佛。」
因此我們修淨土法門的人,在持念阿彌陀佛的聖號以外,如果能同時兼誦念往生咒,生前可拔除一切業障,臨終必定能往生極樂國土。
我們每天究竟要念多少往生咒呢?這要看各人的環境和時間而作決定;如果環境許可,時間充裕,不妨經常持誦,希望能早日達到三十萬遍的最高目標。不然,就得自己酌量規定一個數目,但至少每天早晚要誦持二十一遍,必須持之以恆,日久自然獲得殊勝的效果。
現在流行的往生咒,一般稱為《往生淨土神咒》,共有五十九個字,一共有十四句,也有說是分為十五句的。說實在的,所有的咒是不可以解釋的,只是翻音,沒有翻義,字是中文,音仍然是梵語。字義既然沒有翻譯,就不知究竟是講些什麼了。但是為了讓諸位對所念咒語的意思,多多少少有所了解,我就方便地、勉強地加以說明一下,並沒有把全部的意思講出來。
南無阿彌多婆夜 皈命無量壽。(吉祥的)
多他伽多夜 如來。(佛的十種稱號之一)
多地夜他 即說咒曰。(所謂)
阿彌利都婆毗 無量光明。(智慧身佛)
阿彌利多 無量
悉耽婆毗 吉祥光。(功德身佛)
阿彌利多 無量
毗迦蘭帝 無礙行。(應化身佛。表示自由自在。)
阿彌利多 無量
毗迦蘭多 無垢行。(如如身佛。表示無限清淨。)
伽彌膩 清泰故鄉。(清淨安泰幸福的極樂世界,是我們真正的歸宿。)
伽伽那 虛空。(空間,指從娑婆到極樂世界之間的十萬億佛土。)
枳多迦利 堅往諦往生。(有堅強的信念,相信只要有誠心,一定能往生。)
莎婆訶 速疾圓成。(很快達成目的。)
為什麼咒語不翻譯呢?密咒,是五種不翻中的祕密不翻。咒,是諸佛、菩薩的「密語」,既然是密語,就是在印度也不能解釋的。只要具足信心,虔誠持誦,不必了解意思,日久自然感應道交,在冥冥之中獲得不可思議的效益。
咒,大都是鬼神王的名號,也有佛、菩薩的聖號,持誦時,鬼神敬畏,無形中就可以得到平安,得到莫大的利益。就像是軍中的「密號」,只要稱念口號,就可以通行,而避免危險。
現在講一個故事,便可以領會「加持密咒」的意義:
從前有一個不務正業的青年,終日遊手好閒,放蕩不羈,最後在自己的國家混不下去,只好流浪到鄰國去了。
這個不長進的青年,雖然沒有一技之長,卻生成滿腦袋的鬼聰明。當他闖蕩到鄰國以後,竟然搖身一變,冒充自己是太子視察出遊。古時候,交通不便,各國閉關自守,毫無邦交,所以鄰國的國王也不知道他的底細,看他風度瀟灑,談吐不俗,信以為真,便招他為駙馬,將公主下嫁給他。
公主為了要討好這位外國招來的駙馬,對他的飲食起居,真是百般殷勤款待,可以說是相當的體貼,照顧得無微不至!這個駙馬,本來的劣根性,日子久了,就暴露出來,他每餐都非常挑剔,總是嫌飲食不好,動不動就發脾氣,搞得公主只好忍氣吞聲,不知如何是好!
後來,碰巧這個駙馬的祖國有一位商人來做生意,公主特地去請教他們國家的風俗習慣,想知道該怎麼樣服侍駙馬,才能使他稱心滿意。商人深知這個駙馬的出身,本來就是一個無賴漢,為了顧全他們國家的體面,只好笑而不答,只是方便地教了她一首偈:「無親往他國,欺誑一切人;粗食是常食,何勞復作瞋!」這首偈的意思是:你本來是無父、無母、無親人的無賴漢,大膽的騙盡了天下人,現在連國王都被你騙了,把你招為駙馬,想想你過去的生活,經常吃那些粗糙的食物,如今有這樣好的享受,高興還來不及,還生什麼氣呢?還是安份守己的,不要再作威作福了!這首偈是中文,商人只是教公主念,並沒有告訴她內容,印度公主不懂什麼意思,只是聽從商人的指示,每當駙馬吃飯生氣的時候,就自自然然的念出來,駙馬聽了,以為他的底細已給公主知道,從此不敢再發脾氣了。
我們聽完了這個「無賴漢」的故事,就知道持咒也有同樣的妙用。
最後,我再講兩個小故事,證明《往生咒》是有如何不可思議的感應。
清朝有位著名的文學家──紀曉嵐,著有一本《閱微草堂筆記》,在第二二九頁中記載了一篇有關念《往生咒》,而能使神射手失靈的故事:
在虞惇(音墩)這個農村,有一個姓孫的農夫,是個神射手,每次射鳥,都是百發百中,從不落空。
當時同鄉中有人不服,故意找機會為難他。有一次,大家一起在談天時,見到一隻黃鸝在樹上,就請孫農夫把牠打下來。
「你想要活的,還是死的?」姓孫的問。
「打鳥怎麼可能事先決定鳥的死活呢?」大家都很驚奇的問。
「可以!」姓孫的農夫說:「如果要死鳥,只要直接命中要害就行了。如果想要活的,先驚叫一聲,使牠起飛,然後再打牠的翅膀。」
「你真是了不起,好吧,我要活的,你保全牠的生命,可以養著玩。」有人要求說。
姓孫的一發射,果然鳥兒應聲墜下,仔細一看,黃鸝的一隻翅膀受了傷。由此可知,孫農夫射鳥的功夫是一等的,任何時候都很準確。
有一天,孫農夫又想射鳥時,有位會念往生咒的人不忍他傷生害命,就對他說:「等我念完往生咒三遍,你再打一百次,保管你不會中!不信你可以試試看。」
孫農夫聽了,那裏肯信,一試,果然如此;後來又試了好幾次,沒有不靈驗的。
現在居住在美國的蔡念生老居士,在他的《如是庵學佛賸語》(八八四頁)中,記述了一篇念往生咒能使群鬼的刑具脫落的故事:
這個事實是北平(北京)胡若愚市長講的,他說:「北平有位能夠看見鬼的人。有一天,在城南的遊藝園看到好幾個身帶刑具的鬼,跪在地下,手指著所帶的刑具,苦苦哀求他救度他們。
「這位看見鬼的人不知道應該怎麼辦,只好立刻躲避,可是那群鬼還是一直追隨包圍著他,弄得他不知如何是好。迫不得已,便對那群鬼說:『我什麼都不會,只會念往生咒,現在我就念往生咒試試看吧!』
「說也奇怪,當他念往生咒時,親眼看見那群鬼的刑具都脫落了,同時向他不停地叩謝,而後便慢慢地離開了。」
這兩個真實的故事,可以證明往生咒具有非常不可思議的感應力量。
這部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我講了四十五次,今天算是圓滿講完了,以此講經的功德,迴向祝福在座各位法師、清姑、善友,身心康泰,福慧增長,一切如意,法喜無量!